每日新闻

欧元区国家深陷就业危机 劳工组织强调应将就业置于经济政策的核心(4:57)

自年初以来,欧元区国家中有半数以上都出现失业率持续下降的情况。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当前欧元区国家实施的经济紧缩政策不利于就业市场的恢复,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未来四年中,欧元区国家有可能进一步失去250多万个就业岗位,使失业总人数达到2200万人。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苑星普的报道。

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的就业市场受到重创,迄今尚未复原,就业总人数比危机爆发以前减少了350万,而且,令人不安的是,在经历了2010年和2011年的低度复苏之后,半数以上的欧元区国家从今年年初开始,失业率出现持续下降。截止到4月份,欧元区平均失业率达到了11%,失业人口高达1740万,而且情况有可能继续恶化。

在失业大潮中,年轻人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他们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只能从事一些报酬低、条件差的临时工作。马里娜是一名希腊青年。

F1马里娜:“(希腊语)现在年轻人很难找到工作,总体上感觉不太好,我感到有很多压力、不安全和焦虑。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从餐馆的女招待到商场的促销员,我的一些朋友们做过临时工或者一天只有几个小时的工作,这不是一条能够通往更好工作的职业道路。”

很多年轻人由于找不到工作而感到愤怒甚至绝望。希腊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亚历克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挫折感。

全球扫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5:53)

每个国家和社会都存在文盲,只是数量不一。据估计,全世界有7.75亿年轻人和成年人仍然不会读书或写字。1965年,教科文组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特地设立了“国际扫盲日”,旨在提高世人的扫盲意识,使更多的人“甩掉”文盲的帽子。联合国电台记者在今年9月8日“国际扫盲日”到来之际,采访了教科文组织负责扫盲工作的官员伊拉帕夫鲁里(Subbarao Ilapavuluri),请他回顾了“扫盲日”确立40年来,国际社会在扫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每年的9月8日设立为"国际扫盲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并希望通过"国际扫盲日"活动推动扫盲工作的开展,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在校学生不过早辍学、成年文盲有受教育机会。

教科文组织负责扫盲工作的官员伊拉帕夫鲁里表示,识字是一项人权,是加强个人能力的一件工具,是实现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的种种机会有赖于识字。

伊拉帕夫鲁里:“扫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可以增强人的能力,使人们具有学习的能力,以此去更加深刻地认知事物,可以说它是一个基础,是通向其它一切的门户。”

联大热议国际“保护责任”问题(7:16)

国际“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是国际论坛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虽然2005年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已将“保护责任”写进了成果性文件,但如何理解和界定一个国家的形势是否需要国际社会的介入,如当前叙利亚的危机——履行这一国际“保护责任”,却又是莫衷一是,无法达成共识。9月5日,联大就潘基文秘书长提交的有关“保护责任”的最新报告进行了讨论。潘基文秘书长、各国代表及相关问题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番辩论。请听联合国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国际“保护责任”的概念最早是在1991年由一个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针对人道主义危机为自己制定授权时提出的。此后,围绕保护责任是否干涉一国内政和侵犯一国主权的争论便一直没有停息过。2005年,“保护责任”原则最终被写进了联合国首脑会议的成果文件之中。这一原则以三个支柱加以体现:即每一个国家均有责任保护其人民免遭灭绝种族、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 国际社会有责任鼓励并帮助各国履行这一责任; 国际社会有责任使用适当的外交、人道主义和其他手段,保护人民免遭这些罪行之害。如果一个国家显然无法保护其人民,国际社会必须随时准备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集体行动保护人民。

用心塑造中国的灵魂——记吴为山联合国雕塑展(7:25)

提到雕塑家吴为山,“圈外人”不一定都知道。但提起曾经树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孔子造像”,恐怕便尽人皆知了。这尊孔子造像正是出自中国当代雕塑家吴为山之手。而今,吴为山的作品又进入了联合国的殿堂。《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9月4日正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拉开了帷幕。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雕塑展同期声)

 《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在联合国总部大厦最抢眼的地点——大会堂代表入口大厅举行。展览开幕式吸引了大批联合国高级官员、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和来自纽约的社会名流及艺术鉴赏家和批评家。

 潘基文秘书长携夫人亲自前来观展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一片自由土地上的奴役制——管窥海地童工现象(6:24)

让别人家的儿童为自己家干家务在海地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尽管从文化角度而言,这种做法为历代人所接受,但它的确是一种具有奴役性质的剥削童工的劳动形式。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起了一场运动,力图在海地改变这一侵害儿童权利和身心健康的不良传统。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这是海地“家庭童工”典型的一天。他的一天从凌晨4点开始。他在全家人起床之前便苏醒过来。他先把尿壶倒掉,然后还得拖地。之后,从街上打上几桶水提回家。在太阳升起之时,他为一家人准备咖啡和早餐。每天,在他起床之后到晚上上床睡觉,就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他所服侍的一家人并不是自己的家人。他只有7岁。她是一名“家庭童工”(restavek)。

“家庭童工”在海地克里奥尔语中的字面意思是“与某某呆在一起”。而今它已变成海地社会中最不好听的一个字眼。最初人们在推行这种做法时,目的是想把儿童送到城市中,同更加富裕一点的亲属一起生活,以让这些儿童接受教育并享受更好的生活。但近些年,这种概念已经走样,变为一种剥削制度。现在它已变为一种国内贩运和现代奴役形式的剥削。特别是在2010年1月大地震发生、经济开始恶化之后,许多掮客开始受雇为一些家庭寻找童工。

曾经做过家庭童工的卡戴特(Jean-Robert Cadet)表示,家庭童工的悲惨生活超出人们的想像。

“世界水周”聚焦粮食安全呼吁减少浪费(6:17)

目前,全世界70亿人中,约有近10亿每天生活在饥饿之中。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到本世纪中,为满足全球近100亿人的粮食需求,粮食生产所需的淡水资源和能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12年“世界水周”活动上,与会者呼吁世人减少粮食供应环节的浪费,提高农业用水的使用效率。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197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粮食大会上,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这样断言:“十年后,孩子们将不会饿着肚子上床睡觉。”然而,几十年后,饥饿和营养不良依然在世界各地肆虐,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饥肠辘辘中醒来……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约翰·西诺萨纳(Johan Kuylenstierna)表示,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自18世纪初起,就有学者指出,粮食短缺可对发展造成影响,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效率和运输效率的提高,世界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西诺萨纳:“(英文)很多研究表明,即使世界人口增加到最高限度,达到90、甚至100亿,拥有足够的粮食(养活每一个人)并不是主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改善全球和各国国内的粮食分配,更为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例如提高回收利用率等。”

千千万万强迫失踪人员的家人需要得到帮助(8:24)

世界各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由于武装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而失踪,因为无法知晓亲人的生死和下落,他们的家人忍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折磨。在8月30日强迫失踪受害者国际日到来之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强调,各国政府有义务尽一切努力确定失踪者下落,并且应当做出更大承诺帮助他们的家人克服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一年前,在利比亚的黎波里发生的一次激烈的武装冲突中,哈洛吉(Ossama Al Haloj)的父亲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尽管哈洛吉和家人到处寻找父亲的下落,但总是一无所获。后来,人们在Youtube上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三名死者中最终有一名被证实是哈洛吉的父亲。

照片上,哈洛吉父亲的尸体面朝下趴在地上,身上穿着他离家时穿的衣裳。哈洛吉按照照片上的线索找到了事发现场,在那里他看到了马路上残留的血迹,路边墙上斑驳的弹孔……现在,尽管枪杀父亲的凶手已经被逮捕,但哈洛吉寻找父亲遗体的工作还在继续……

哈洛吉:“(阿拉伯语)当然,知道父亲的遗骸在什么地方非常重要,那样我们就可以到他的墓前去吊唁。不管怎样,即使仅仅是知道(事件的真相也是非常重要的)。”

联合国研习班青年学员眼里的模拟联合国(7:14)

为增进模拟联合国活动青年组织者对联合国的理解,加强他们对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联合国新闻部今年首次举办了一个模拟联合国讲习班,通过几名来自中国的模拟联合国活动青年骨干的讲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眼中的联合国和模拟联合国活动吧。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由联合国新闻部主办的首个模拟联合国讲习班于8月27日至29日在纽约总部举行。这个面向模拟联合国活动青年领导者的讲习班,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在联合国的实地学习和考察,对包括联合国大会在内的联合国主要机构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模拟联合国活动在中国青少年中方兴未艾。这项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于联合国和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策划、解决冲突、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23岁的王扬从中学时代起就对这项活动深感兴趣,现在她不仅成为模拟联合国活动的组织者,更因为这项活动找到了自己今后的志趣。

最新报告揭示全球小武器贸易额成倍增长的致命原因(7:35)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2小武器问题调查》报告,目前全球每年小型和轻型武器及其零配件和弹药的贸易总额至少高达85亿美元,是2006年估算的40亿美元的两倍多,而导致小型和轻型武器贸易额出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武器贸易的扩张。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小武器调查组织常务董事埃里克•伯曼(Eric Berman)在《2012小武器问题调查》报告发布当天(8月27日)于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武器贸易扩张是导致全球小型和轻型武器贸易额增长的直接原因,而美国平民在小型武器和弹药上消费的增加,以及部分国家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国际和国家武装力量大规模购买军事武器和轻型武器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此外,更为详实的信息以及更加细致的研究方法也对精确估计起了一定作用。

伯曼:“(英文)造成全球常规武器贸易总额比原来预计高出一倍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冲突的大量涌现——伊拉克、阿富汗等,部分国家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国际和国家武装力量大规模购买军事武器和轻型武器;其次,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国内的武器购买也出现可观的增长,而平民购买的增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之一;最后,其他的原因还包括,研究人员掌握了更为详尽的信息,并开发出更好的研究模型以及各国政府在武器贸易方面更为透明。”

践行《联合国宪章》 推进和平与发展(7:31)

今年3月被潘基文秘书长任命为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的瑞典资深外交官扬•埃利亚松于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位现年72岁的联合国“二把手”一如既往保持着自己低调、谨慎和勤勉的个性,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纷繁工作之中。早些时候,埃利亚松走进联合国电台的演播室,向我们讲述了一些他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以及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独到见解。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按照埃利亚松的话说,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与联合国有着“不浅的缘分”。在1980年至1986年期间,埃利亚松是联合国伊朗和伊拉克战争调解特派团成员;他曾在1988年至1992年期间担任瑞典常驻联合国代表,并随后被任命为联合国历史上首位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2005年6月,埃利亚松当选第60届联大主席,并在卸任后成为联合国秘书长达尔富尔问题特使,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倡者小组成员等。正是因此,埃利亚松在预防冲突、调解斡旋、人道行动、建设和平以及发展援助等众多联合国所涉及的关键工作领域积累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当仁不让成为常务副秘书长一职的不二人选。埃利亚松告诉记者说,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的上衣口袋里总装着一本《联合国宪章》,时刻提醒自己要恪守《宪章》宗旨和原则,推进国际和平、安全、人权和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