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

南南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晓军(9:26)

引人注目的联合国全球南南发展博览会正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召开。联合国新闻向本次会议派出了记者跟踪报道博览会每天的动态。联合国新闻中文部记者李茂奇是前往安塔利亚进行报道的记者之一。他在会议期间对本次博览会的组织者、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的副主任王晓军进行了采访,请她就南南合作的范畴、目前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在南南合作上的参与,介绍了情况,发表了见解。请听李茂奇从土耳其安塔利亚发回的报道。

由土耳其政府主办、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组织的第九届全球南南发展博览会27日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隆重开幕。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的副主任王晓军表示,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给南南合作提出了非常多的挑战。

王晓军:“南南合作有着优秀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这个世界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总的全球共同愿景给人们提出的挑战是:怎么样能够让人人都分享这种进步的利益,就是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这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发现世界并不太平,仍然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包括自然灾害的挑战,气候变化等。这些都需要南南合作重新思考。”

联合国举办学生互动对话 纪念《安妮日记》出版70周年(8:03)

1947年的11月9日,一本名为《安·弗兰克——一个年轻女孩的日记》的书问世。这本书在中国常被人们称为《安妮日记》。在日记中,一位名叫安·弗兰克的13岁犹太女孩记述了她和家人从德国逃到荷兰后在一栋住宅的阁楼里秘密躲藏的两年时间里的生活。安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最后死在了纳粹的难民营中。但是她的日记得以流传,在过去整整70年时间里,这本书不断地提醒人们维护人类基本自由和尊严的价值。联合国纽约总部11月9日举行了特别活动,邀请了550名学生共同讨论《安妮日记》及其对大量移民和难民处于流动之中的当今世界的意义。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响)

1938年的11月9日标志着纳粹在德国针对犹太人的残酷暴力行动的开始。11月9日晚到10日这一历史发生巨变的时刻也被称为“破窗之夜”。

2017年的11月9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会堂迎来了550名来自纽约地区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共同纪念记述那个黑暗年代一个小女孩的经历的《安妮日记》出版70周年。这次活动的主题为“从绝望到启迪:《安妮日记》问世70周年”。

联合国负责全球传播事务的副秘书长斯梅尔主持了这次特别活动的开场。

资源共享与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空间技术提升至关重要——专访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李新军(11:30)

由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组织的第二届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年度高层论坛(High Level Forum on Space as a Diver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11月6日在迪拜拉开帷幕。各国航天局的高级官员、外交官、学者、私营部门代表等齐聚一堂,探讨空间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其中的与会者就包括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秘书长李新军。他在接受联合国新闻的专访中表示,空间技术与全球每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中国近年来在空间技术上进行了大力投资,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全球空间技术的分享与合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实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任重道远——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波恩开幕(8:22)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11月6日,《公约》第23次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第13次缔约方会议、《巴黎协定》首次缔约方大会第2阶段会议同时在《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德国波恩举行。本次大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各项任务,为2018年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奠定基础。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2015年12月1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各国一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式非凡意义的《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度以下,同时向1.5℃度的温控目标进一步努力,由此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规划了路线图,在加强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11月6日,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德国波恩开幕,本次大会将就《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

打通世界的动脉---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追求(12:27)

从信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到物联网的出现, 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性非政府机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进而富有开创性地提出了联通全球电网、在全球范围内调剂能源供求的设想。在11月初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全球能源互联高级别研讨会期间,该组织合作局的副局长林弘宇接受了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专访,畅谈了全球能源网络互联的可能性及其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

记者:首先我想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林弘宇: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是在北京注册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能源领域的非政府组织。这个组织致力于推动在全球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的方式满足全球的电力供应。

联大连续第26年通过决议 要求美国停止对古巴的制裁(9:42)

自从1962年以来,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单方面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从1992年以来,联大每年都会就古巴提出的要求美国解除封锁的决议进行表决。联大11月1日以191票赞成、美国和以色列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连续第26年通过决议,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长达57年的制裁。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联大11月1日以191票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再次通过了古巴提出的“必须终止美利坚合众国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的决议草案。除了美国同其铁杆盟友以色列投了反对票外,联合国其他所有会员国都投了赞成票,而在1992年谴责美国制裁古巴的决议首次提出时,只有59个国家表示支持,之后投赞成票的国家逐年递增。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莉表示,美国再次反对这一决议,以继续声援古巴人民,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

黑莉:“今天,古巴政府继续镇压其人民,甚至没有达到一个自由公正社会应有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应对是一直与古巴人民站在一起,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为此,大会每年都会浪费时间讨论这个决议。而美国则遭受了各种形式的荒谬指称,试图将注意力从应对本国人民痛苦负责的古巴政权本身转移。但美国不会转移注意力。我们不会忽视阻碍古巴人民获得自由民主未来的障碍。基于这个原因,美国将在26年中第25次对这一决议投反对票。”

联合国人权专家:各国不能以“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为名剥夺民众的知情权(7:40)

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任命的“促进和保护意见和表达自由权问题特别报告员” 戴维 •凯依(David Kaye)10月24日向联大负责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事务的第三委员会提交了他的年度工作报告。凯依在这份报告中谈及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会员国不能以“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为借口剥夺政府间机构和民众对诸多重要问题的知情权。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国际法下的信息权以《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和《公民权利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为基础。正如《国际公约》所述,人人享有“表达意见的自由;这项权利应包括通过不论是采取口头、书面或印刷方式、以艺术形式或通过他们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人权事务委员会明确阐明了这一权利涉及的内容,并强调说,第十九条“包含获取公共机构所掌握的信息的权利”。此外,委员会强调,这一权利并不仅仅依靠公共当局对获取信息请求作出的反应。

“促进和保护意见和表达自由权问题特别报告员” 戴维 •凯依在联大第三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时表示,政府有义务向提出获得信息请求的政府间机构或是向没有提出请求的民众提供必要信息。

促进维护人权的坚定斗士——解析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的作用和地位(09:49)

世界上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访全球各国,就公民、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人权问题进行调查和报告。他们不是联合国员工,所做工作也没有收入。他们以个人能力和经验任职,承诺通过秉持正直、公正、诚实和信用来坚持独立、效率、能力和诚信的原则。他们就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任命的特别报告员、独立专家和工作组成员,旨在从专题角度或具体国别角度对人权问题提供建议和报告。截至今年8月,联合国人权独立专家机制涵盖了44个专题任务和12个国家任务,其中包括79名人权专家,致力于解决55项问题。那么,这样一群为改善各国人权问题默默奉献的独立专家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人权问题是联合国三大核心任务之一。在早期的联合国中,当时的人权委员会主要关注制订人权标准, 但无权采取任何与人权投诉相关的行动。1975年,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特设工作组以调查智利政变后的人权状况,并于1980年设立了首个特别程序,即负责处理世界各地强迫失踪问题的工作组。自此,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机制应运而生,并成为联合国人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门德斯(Juan E. Méndez)就是其中一位人权报告员。在成为联合国人权专家之前,他曾是阿根廷的一名律师,并因军事独裁遭到逮捕,在审讯时遭受了严重的酷刑。因此他决心投身于改善全球酷刑问题。

联合国迎来72岁华诞 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和平、可持续和公正的世界(6:34)

1945年的10月24日是《联合国宪章》生效的日子,从此联合国诞生了。1971年, 联合国大会将这一天定为联合国日。为了庆祝今年的联合国日,联合国系统在世界各地的机构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其中,秘书长古特雷斯特意前往重陷暴力旋窝的中非共和国进行访问,并通过向在该国牺牲的维和人员敬献花圈的方式,纪念这个属于联合国的节日。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中非共和国度过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一个联合国日。中非共和国还没有从2012年底爆发的族裔和宗教暴力阴霾中彻底走出来,局势仍然十分动荡,而且濒临重陷严重暴力的边缘。古特雷斯希望他此行能够引起国际社会对这一被遗忘的危机的关注。

临行前,古特雷斯为联合国日发表了录像致辞。

古特雷斯:“当今世界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冲突和不平等现象不断扩大。极端气候和恶劣的不容忍行为。还有安全威胁——包括核武器。我们有了克服这些挑战的工具和财富。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意愿。世界上许多问题都超越国界。我们必须超越彼此分歧,改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实现人人均享人权和人的尊严之时,就是人民建设一个和平、可持续和公正的世界之日。值此联合国日,让“我联合国人民”将这一愿景化为现实。Thank you,Shokran,谢谢,Merci,Spasibo,Gracias,Obrigado。”

援助缅甸罗兴亚难民募捐会议获得 3亿4400万美元的资金承诺(7:32)

自从8月下旬以来,在缅甸的罗兴亚人为了逃离暴力和迫害背井离乡,前往邻国孟加拉国避难,至今已有大约60万人越过边境,来到孟加拉国一侧。如此之多的难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抵达给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和当地收留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方面的压力。为了帮助应对这一人道主义紧急状况,联合国于10月23日在日内瓦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募捐会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格兰迪在会议结束时宣布,此次会议共获得 3亿4400万美元的资金承诺。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位于缅甸西部的若开邦居住着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他们长期在缅甸遭受系统性的歧视,甚至没有国民身分。由此,罗兴亚人与当地的若开族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反复引发族裔暴力。今年8月25日,据称若开邦北部30个警察站及警察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后,缅甸安全部队发动了“清剿行动”。自从最近冲突暴发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大约60多万罗兴亚人逃离家园,在孟加拉国避难。罗兴亚人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使其成为了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难民危机和一个重大的人道主义紧急情况。

为了应对这一人道主义危机、填补人道主义行动所需援助资金的缺口,人道协调厅、移民组织和难民署于10月23日在日内瓦与欧盟和科威特共同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紧急认捐会议,为捐助方提供向罗兴亚难民表达团结并分担责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