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

叙利亚暴力持续 联大委员会通过决议 谴责当局侵犯人权行为(5:40)

联大第三委员会22日以122票赞成、13票反对、4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谴责叙利亚当局继续针对本国人民实施暴力和侵犯人权行为的决议。在决议通过的前后,决议提案国代表英国和赞成通过决议的一些国家、古巴等反对通过该决议的国家、在投票中弃权的中国和俄罗斯的代表以及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都纷纷踊跃发言,阐述各自针对决议的立场。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联合国大会负责社会、人道和文化事务的第三委员会11月22日通过决议,对于叙利亚当局针对本国人民持续实施侵犯人权行为和暴力做法表示深为关切。谴责叙利亚当局的决议草案由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发起。

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克·格兰特(Sir Mark Lyall Grant)在投票前的发言中表示,决议草案获得了61个共同提案国的联署。他指出,即将付诸表决的决议是对叙利亚局势的一个切实的反应。他希望所有的会员国都对此表示支持,以向叙利亚当局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目前仍然持续的对人权的侵犯和暴力必须停止。

禁止集束弹药势头正猛 但阻力依然作祟(5:26)

2008年8月1日,经过国际社会的多年努力,禁止使用、发展、生产、获取、储存、保留或转让集束弹药的《集束弹药公约》正式生效。11月16日,5个致力于推动禁止使用集束弹药的非政府组织发表了《2011集束弹药监控报告》,总结了《集束弹药公约》生效以来,在禁止使用集束弹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所存在的挑战。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集束弹药是指散射或释放在撞击之时或之后引爆的爆炸性子弹药的弹药。根据不同的模式,集束弹药散射或释放的子弹药的数量少则几十,多则可超过600个。在武装冲突期间,如在人口密集区针对军事目标使用集束弹药通常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在武装冲突结束后,很大一部分已经散射或释放的子弹药未能引爆,造成生活在广大面积内的平民大量意外伤亡,并阻碍了诸如公路、铁路和电厂等基础设施的重建和发展。

《2011集束弹药监控报告》编辑委员会主席斯蒂夫•古斯(Steve Goose)在日内瓦举行的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集束弹药公约》实施一年以来,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以极大的热情,认真落实《公约》的具体条款,从销毁库存到清理受到爆炸影响的区域,人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国家为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国际法院: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司法权威机构(7:17)

国际法院是解决国家间争端的联合国常设机构。11月10日,联大和安理会在同时进行数轮投票后选举出国际法院的5名法官,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资深国际法专家薛捍勤女士。那么,法官候选人是如何产生?他们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国际法院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哪些作用?法院对那些案件具有管辖权?让我们从以下专题中进一步地了解国际法院这一全球司法权威机构的组成和运作。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郑南的报道。

经过联大和安理会的分别投票,参加竞选国际法院法官职位的8名候选人中,来自中国的薛捍勤等5名候选人当选,担任国际法院法官,任期从明年2月6日开始。

国际法院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六个主要机构之一,负责联合国的司法事务,处理国家间的争端,并解答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提出的法律问题。国际法院依照《国际法院规约》规定运作,而《规约》是《联合国宪章》的组成部分,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均为法院《规约》的缔约国。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规定,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可以连任,每三年改选5名法官。法官由联大和安理会选举产生,提名候选人必须获得联大全体成员国的过半数支持,即至少97票赞成,以及至少8个安理会成员的认可方能当选。

雇佣军和私营军事保安活动增多 人权专家建议国际立法以监管和问责(6:18)

2007年,美国黑水保安公司人员以自卫为由,射杀了17名伊拉克平民,有关这一案件的法律诉讼至今仍未产生结果。最近一年中,有关雇佣军卷入科特迪瓦和利比亚冲突的消息又纷至沓来。联合国有关雇佣军问题的工作组11月1日指出,越来越多的雇佣军及私营军事和保安活动增多正在带来各种人权方面的挑战,建议国际社会通过一项公约,对此类活动进行监管和问责。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苑星普的报道。

2007年9月16日,美国黑水保安公司人员在巴格达为美国国务院的一个车队提供护送,在经过市区的尼苏尔广场时,保安人员以自卫名义开枪射击,导致17名伊拉克平民死亡、20人受伤。然而,由于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主导建立、负责管理伊拉克各项事务的“联军临时权力机构”曾授予所有与军方签订合同的承包商豁免权,导致这一案件无法在伊拉克法庭审理,而案件在美国司法系统中的审理程序也举步维艰,至今仍未产生结果。

联合国有关雇佣军问题的工作组负责人帕泰尔(Faiza Patel)11月1日在纽约的记者会上表示,这一案件充分展示了私营军事和保安公司可能带来的侵犯人权问题以及目前对此类侵权行为进行起诉的难度。

难民署呼吁为1200万无国籍者寻求出路(6:16)

全世界有1200万人不具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这种无国籍的状态不仅给他们个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苦难,有时甚至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在8月30日《减少无国籍状态公约》通过5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联合国难民署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关注无国籍者的处境,早日为他们找到出路。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苑星普的报道。

1991年12月26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成为了各自独立的国家。原苏联公民塔季扬娜•莱丝尼科娃(Tatianna Lesnikova)怎么也想不到,一夜之间,她和家人都变成了没有国籍的人。

莱丝尼科娃:“(英语)我们在俄罗斯出生,但是当俄罗斯宣布独立的时候并不在那里生活,乌克兰也不接受我们,因为在乌克兰独立的时候,我们未能达到在居住期限方面的要求。”

在乌克兰独立后不久,莱丝尼科娃前往美国生活,但在这个国家居住了20年之后,她仍然是一个无国籍者。尽管美国的法律允许授予一些难民永久居民的身份,但无国籍本身并不足以构成难民的条件。因此,莱丝尼科娃一直无法获得美国居民身份,甚至还因此受到过拘禁。

令人吃惊的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6:30)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瑞典食品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撰写的题为《全球粮食损失和粮食浪费》的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损失和浪费基本相同,分别为6.7亿和6.3亿吨。其中富裕国家消费者每年浪费的粮食为2.2亿吨,几乎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净产量相当。 报告估计,欧洲和北美消费者每人年均浪费95至115公斤的粮食,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东南亚地区每人年均仅扔掉6至11公斤,但这些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收获过程中出现的粮食损失现象非常严重。

卢塔拉迪欧(NeBambi Lutaladio)是粮农组织研究作物培育与人类生计的专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粮食损失主要出现在生产和加工阶段,而粮食浪费则出现在销售和消费阶段。

卢塔拉迪欧:"(英文) 粮食损失和浪费分别出现在生产和消费层面。粮食损失问题主要出现在粮食生产和收获方面,在粮食种植、收获、收获后和加工阶段。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北非、西亚、中亚、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损失问题严重,其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差,技术水平低下,在粮食生产系统中投资不足以及市场销售链薄弱等。粮食浪费现象主要出现在消费环节,问题主要出现在工业化国家,如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及工业化的亚洲国家,零售业和消费者将完全可以食用的食物扔进垃圾箱。"

如何改变中国缺乏专业助产士与剖腹产过多的现状——专访生殖健康专家庞汝彦(10:57)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基金6月20日联合发布了首份《世界助产服务状况》报告。这份报告考察了58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助产士的状况,其中没有包括中国。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助产服务的情况,我们采访了在围产医学方面有着近20年临床和教学科研经验的庞汝彦博士,她在退休前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生殖健康高级项目官员。

庞汝彦在采访中对中国目前的高剖宫产率表达了担忧。她指出,中国每年出生的1300万新生儿中有近一半是在手术刀下降生的,没有医疗指征的剖宫产不仅使几百万妇女"从顺产变成了难产",除了对母婴健康造成影响外,还浪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

庞汝彦:"世界卫生组织做一个Global Survey(全球调查), 我们是随机地取了两个省,加一个首都北京,就算三个省。每一个省随机地取7个医院,一共是21家医院。在三个月的时间,分娩了1万4千多个妇女,剖宫产率是46.5%,那就很高了,接近50%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在其他24个国家里,平均的(剖宫产率)是25.3%。所以说中国在这个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承认是最高的。"

在中国,剖宫产存在着地区不平衡性。在沿海地区,剖宫产率超过50%,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70%或80%。庞汝彦分析了造成发达地区高剖宫产率的社会因素。

自闭症――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9:38)

在此次联合国为纪念世界第四个"自闭症日"而举行的系列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公益纪录片《我爱电灯柱》(Loving Lampposts)的全球首映式。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的主人公正是本片的制作人和导演、美国知名电影人德茨纳(Todd Drezner)和他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山姆。

(音响,电影原声)

德茨纳:"(英语)我的儿子山姆特别喜欢电灯柱。我们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家的旁边就是展望公园(Prospect Park),那里有他最喜爱的四根电灯柱,而且每一根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不明白为什么山姆非要定期去看望他的这些‘朋友'?在他三岁生日后不久,我和妻子带他去看了医生,发现山姆原来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今天,平均每100名儿童当中就有1人罹患自闭症,而在30年前,这一数字是1:2500。这意味着世界上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家长可以告诉你我们的心情......"

家长:"(英语)大夫说,我的儿子只有30%的机会......学会开口讲话、独立上厕所和自己吃饭,而且可能一辈子都需要特殊护理。我感到突然之间整个世界都变得漆黑一片。"

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首份《世界残疾报告》(7:43)

残疾人是世界上被边缘化程度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与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的健康不佳,学业成就偏低,参与经济生活的机会较少,而且贫困率较高。为了准确反映全球残疾人的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了《世界残疾报告》。这份长达300多页的报告,首次详细分析了全球残疾人面临的各种障碍,并且秉承《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精神,提出了增进残疾人健康和福祉的一系列建议。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在6月9日于日内瓦举行的《世界残疾报告》发布会上,世卫组织"暴力、伤害预防与残疾问题"负责人克鲁格(Etienne Krug)表示,报告的出发点是将残疾看作一个人权问题。

克鲁格:"(英语)‘污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词,许多人更倾向于使用‘歧视'这个词。残疾问题是一个人权问题。我们在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残疾人的暴力和虐待。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调查很多,但平均而言,残疾儿童和成人遭受暴力和虐待的可能性是非残疾人的两倍。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残疾人面对的并不是程度比较轻的‘污名',而是暴力,所以我们必须让人们明白,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他们的遭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这涉及到人权问题。"

全球共建新型契约携手应对艾滋病(7:32)

联大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期间举行的第一场主题辩论题为"共同责任--防治艾滋病全球新契约"。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西迪贝在联大会堂发言后立刻赶到北草坪的临时会议中心,参加了这场辩论。他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加大努力,为应对艾滋病结成新型的全球契约。

西迪贝:"(英文)在当今世界,也许有些国家可以很强大,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不断涌现出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是艾滋病问题,其他问题也是如此。因此,从现在开始构想一个团结的新模式至关重要。旧的模式曾经运作良好,让我们取得了成果,但它是一种应急模式,建立在我们想要拯救世界的基础之上,慈善是一件好事,但当我们讨论共同担当的责任问题时,我想到的是一种新的、建立在共同价值上的伙伴关系和权责关系。"

经过同艾滋病30年的斗争,尤其是近十年来,世界取得了切实进展。1999年,全球有31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2009年,感染人数下降到260万,下降幅度接近20%。在这十年当中,有33个国家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下降幅度超过25%。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也从2004年的210万,下降到2009年的180万。这些成果虽然真实但也很脆弱,目前仍有一千万人在等待接受艾滋病治疗,而且每当有一个人开始接受治疗,就有两例新发感染。污名与歧视也仍是防治艾滋病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