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专题报道

塑料污染正在威胁地球海洋中的生物。
Saeed Rashid

【专题报道】世界海洋日:保护海洋 向塑料污染宣战

世界的海洋,以其温度、化学成分、洋流和生物,驱动着全人类居住的地球系统。然而,目前全球多达40%的海洋被认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耗竭、沿海栖息地的丧失等。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旨在让公众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从而发起全球性海洋公民运动,动员并团结全世界民众参与世界海洋的可持续管理。今年的主题是“清洁我们的海洋”,行动重点是防止塑料污染,鼓励寻找解决方案,改善海洋的健康。 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7'36"
秘书长冲突中性暴力问题特别代表帕滕在接纳了大量缅甸罗兴亚难民的孟加拉国考克斯巴扎地区进行访问,了解罗兴亚难民妇女遭受性暴力的问题。
特别代表办公室图片/Letitia Anderson

【专题报道】悲苦交集:大批遭受强奸的缅甸罗兴亚妇女怀孕生产

在孟加拉国东南部毗邻缅甸的考克斯巴扎地区,聚集了数十万来自缅甸的罗兴亚难民。在这些拥挤不堪、用塑料布和竹篾搭建的简陋营地中,今年五、六月份将会有数万名婴儿降生。不幸的是,其中很多婴儿是残酷和野蛮的强奸的产物。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资料图片。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图片/Dean Calma

【专题报道】联合国: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是核查机制和多边主义的巨大损失

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即“伊核协议”,并将重新对伊朗实施最严厉的经济制裁。他声称该协议“未能也将无法带来和平”。英、法、德三国随即发表联合声明,对美国做出的决定表示遗憾。俄罗斯和中国也发表声明,重申两国对协议的支持。伊朗方面表示将暂时留在伊核协议中并将与协议其他各方磋商。联合国指出,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对核查机制和多边主义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7'43"
《华尔街日报》资深撰稿人法纳斯(Farnaz Fassihi)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
联合国新闻/Daniel Dickinson

【专题报道】自由的边界——世界新闻自由日专访《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谈“假新闻”

继《牛津字典》2016年将“后真相”(post-truth)评为年度词汇之后,《柯林斯英语词典》将“假新闻”(fake news)列为2017年度热词。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越发能够“畅所欲言”,但同时“假新闻”也大行其道。那么何谓假新闻?新闻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在今年世界新闻日到来之际,《华尔街日报》的美籍伊朗裔资深撰稿人法纳斯(Farnaz Fassihi)应邀出席联合国在新闻自由日举行的讨论会。在此之前,她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专访,对“假新闻”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9'3"
参加联合国“记住奴隶制:为自由和平等的斗争与胜利”视频会议的来自各洲的学生在“回归之舟”雕塑前合影,缅怀跨大西洋奴隶贩卖受害者。
联合国/María Morera

【专题报道】勿忘奴隶制:历史缩影 使人明鉴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持续400多年的贩奴行为让1500多万来自非洲的男性、妇女和儿童遭到奴役。联合国大会于2007年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25日定为奴隶制和跨大西洋贩卖奴隶行为受害者国际纪念日,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受害者,并让国际社会认识到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的危险。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6'4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亲善大使杨紫琼在联大举行的“建设与维护和平“为主题的高级别会议上发言。
联合国图片/Evan Schneider

【专题报道】国际知名演员杨紫琼坐镇联大讲坛 倡导建设与维持世界和平

国际知名演员兼制片人杨紫琼曾出演过三十多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世界级明星。然而也许有些人不知,在联合国这个世界政治和外交舞台,杨紫琼也是一位常客。今年,在联大就建设与维持和平主题而举行的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她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亲善大使,应邀向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杨紫琼在讲话中呼吁世界做出共同努力,在当前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为建设和维持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8'35"
当今世界有约3亿7000万的土著人民,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5%,但是却占世界最贫穷人口的15%。
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与会者。

专题报道:还世界一片净土——保护土著人民对土地、领土和资源的集体权利

土著人民与他们的土地和领土在精神、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有着深厚联系,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获得身份认同的根基。然而,在许多国家的殖民化进程中,土著人民被剥夺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和资源,遭受排斥、边缘化、贫穷、暴力甚至死亡——当今世界有约3亿7000万的土著人民,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5%,但是却占世界最贫穷人口的15%。因此土著人民对土地、领土和资源的集体权利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在土著人民议题上的焦点之一,也是今年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的主题之一。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9'11"
基什卡绘本小说《第二代:我没有告诉父亲的事》内页。
米谢尔·基什卡供图

【专题报道】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基什卡:我没有告诉父亲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近600万犹太男子、妇女和儿童惨遭杀害,然而这场悲剧所造成的苦难还远远不止如此,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至今仍然生活在大屠杀的阴影之中。如何表述这段历史,这种伤痛,如何铭记过去,如何从中汲取教训,作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漫画家基什卡的绘本小说《第二代:我没有告诉父亲的事》,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答案。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8'46"
安理会4月10日下午就美国和俄罗斯提出的两份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以便建一个新的国际独立调查机制,查明叙利亚境内使用化学武器事件的责任方。
联合国图片/Loey Felipe

专题报道:美俄针锋相对 叙利亚化武调查机制无法出笼

4月7日,叙利亚东古塔地区的杜马(Douma)再次发生袭击,还出现了针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的指称。联合国安理会为此召开会议,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提出决议草案,呼吁建立独立调查机制,对化武指称进行调查。然而双方针锋相对,两份草案均未通过。俄罗斯提出的另一份关于事实调查团的提案也未能获得通过。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7'42"
来自缅甸的罗兴亚穆斯林族人面临残酷迫害后逃往孟加拉国,联合国官员表示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
难民署/Roger Arnold

【专题报道】前车之鉴:罗兴亚人危机不能重蹈卢旺达大屠杀的覆辙

1994年卢旺达境内的灭绝种族事件震惊世界——超过80万人被有计划、有步骤地杀害,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图西族人,但也包括温和的胡图族、特瓦族和其他族人。2003年12月23日,联大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希望全人类引以为戒,避免悲剧重演,并呼吁各国为维护生命尊严而尽到义务和责任。在今年的大屠杀纪念日之际,联合国防止灭绝种族罪行特别顾问迪昂(Adama Dieng)在接受联合国新闻专访时表示,大屠杀24年后,尽管国际社会建立了法律和政治框架,但基于种族的屠杀事件仍在发生。今年三月初他对孟加拉国进行了访问,在此期间,居住在考克斯巴扎地区的罗兴亚难民所讲述的悲惨故事让他感到毛骨悚然,如被提交至国际法庭,可能构成种族灭绝罪。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时长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