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专题报道

人道主义中央应急基金秘书处财务官员杨臻黛
联合国新闻图片/李茂奇

【专题报道】“全球人道主义行动的重要推动者”: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访该基金财务官员杨臻黛

面对全球频繁、复杂、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在全球层面的救援领导和协调至关重要。作为联合国秘书处所管辖的最大的信托基金,中央应急基金(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 CERF),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金融工具。12月7日,中央应急基金成功举行了为2019年募资的年度认捐大会,共筹得4.39亿美元。同时,当天为2018年筹集的额外款项使得本年度的筹资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54亿美元。募捐会议后,我们对该基金的财务官员杨臻黛进行了采访,请她就基金的成立背景、运作特点、成功经验和未来前景做了介绍和展望。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美洲妇女委员会主席、多米尼加共和国代表团成员伯纳迪诺于1945年6月26日在退伍军人战争纪念大楼举行的仪式上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联合国图片/McLain

【专题报道】谱写人权理想的“她”力量——妇女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今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通过70周年。回顾草拟《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妇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妇女首次参与《宣言》起草的工作时,男性都“认为宣言不会产生什么作用”。然而,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米内尔娃·伯纳迪诺(Minerva Bernardino),来自巴基斯坦的沙伊斯塔·伊克拉穆拉(Begum Shaista Ikramullah)和来自印度的汉萨·梅塔(Hansa Mehta)等女性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男性的看法是错误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员丽贝卡·阿达米(Rebecca Adami)近期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专访,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阿达米一直在研究有关国际人权运动早期阶段的档案,她的新书《妇女与世界人权宣言》近期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书店推出。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9'24"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图片/常志东

【专题报道】“卡托维兹大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节点”——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国会议(又称COP 24),目前正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举行,与会各方将共同商议,通过《巴黎协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本次会议的气候谈判有何特别之处,又有哪些因素将成为决定会议成败的关键,带着这些问题,联合国新闻采访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6'59"
国际移民问题特别代表路易斯·阿尔布尔。
联合国图片/Mark Garten

【专题报道】《全球移民契约》——访国际移民问题特别代表阿尔布尔

由上万人组成的来自中美洲的移民大军在经过了一个半月、徒步跋涉4000多公里的艰苦旅程之后,终于有7000多人到达了美国与墨西哥边境。这些为了逃离暴力和贫困、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人们与墨西哥和美国边境控制人员展开对峙,遭到推挤和催泪瓦斯的攻击。这一景象鲜明地揭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如何应对移民和难民问题。不论是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这样的移民和难民的来源国,还是墨西哥这样的中转国,以及美国这样的目的地国,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些问题?怎样把握才算适度?联合国正试图通过一份《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约》, 帮助各国应对这一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联合国新闻对秘书长国际移民问题特别代表阿尔布尔进行了采访。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7'1"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米莉·鲍比·布朗在纽约为2018年国际儿童日制作的视频。
© 儿基会图片/UN0250648/Clarke

【专题报道】影视明星米莉·鲍比·布朗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年轻亲善大使

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全球各地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都点亮了蓝色, 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点亮儿童未来#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这些建筑包括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中国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约旦的佩特拉古城以及美国帝国大厦。此外,世界各地的许多机构、公司和媒体,乃至议会,都让儿童“接管”,让他们在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上创所欲言。 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得算年轻的英国女演员、曾获艾美奖最佳配角奖提名的米莉·鲍比·布朗(Millie Bobby Brown)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亲善大使。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6'30"
11月13日,联合国负责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事务的联大第三委员会就死刑问题进行了一次激烈辩论。
联合国视频截图

【专题报道】死刑考量以国家主权为重还是遵从国际标准—各国难达共识

目前,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宣布彻底废除死刑,与此同时也还有一些国家将死刑作为一种最终的惩罚加以保留和实施。保留和废除死刑两种意见可以说一直在相互交锋、相互较量,而联合国则是双方角力的一个重要场所。11月13日,联合国负责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事务的联大第三委员会就死刑问题进行了一次激烈辩论。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两股力量分别通过的一项决议和针对这一决议的一项修正案可以说反映出了目前联合国会员国在死刑问题上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死刑问题是否应以尊重国家主权为重还是应当遵从国际标准?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8'44"
联合国中文网站工作人员。
联合国中文网站图片

【专题报道】以传递联合国的声音为己任 ——联合国中文网站二十周年回顾

1995年,为庆祝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联合国网站的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版本正式上线。三年之后,1998年11月13日,联合国网站中文版面世,成为联合国继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后最后一个推出的官方语言网站。在联合国中文网站迎来二十周岁生日之际,联合国新闻采访了联合国中文网站的负责人郑雷波,请他回顾了联合国中文网站在过去20年中所走过的历程,畅谈了他对中文网站在传递联合国声音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的思考。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7'34"
联合国总部大楼。
联合国图片/Rick Bajornas

【专题报道】安理会辩论: 多边主义抑或单边主义“何去何从“?

“多边主义”这个词并非一个空洞的外交理念,它意味着全世界的国家,不论贫富或大小,在一套共同维护的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之上,解决全球人类面临的问题——联合国正是构建于多边主义的基础之上。然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又无时无刻不受制于各国国内议程和利益的影响,有时会对多边主义产生干扰,甚至是破坏。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每天都在发生。安理会今天在本月轮值主席——中国的主持之下就多边主义举行了公开辩论,这场辩论可谓“热度非凡”,除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三个重要机构的代表之外,共有78个国家和区域集团以及具有观察员地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发言。在实行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何去何从“这一关键问题上,各国代表在发言中表现出了一种较量的意味。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10'15"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出席11月6日举行的审议会议。
联合国日内瓦图片/Daniel Johnson

【专题报道】因循普遍定期审查机制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查看中国人权状况

人权理事会成立于2006年,由47个成员国组成,这些成员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根据规定,每隔四年半,联合国的193个会员国中的每一个都需就其人权状况轮流接受审议,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也不例外。今天,按照议程安排,轮到人权理事会现任成员国之一——中国受到“拷问”。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9'18"
2018年9月地震和海啸袭击了印尼苏拉威西岛。
© 儿基会图片/Arimacs Wilander

【专题报道】世界海啸意识日:减少受灾人数 不让最脆弱的群体掉队

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将每年的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意识日”,旨在加强公众对于海啸这一严重自然灾害的了解,并分享各国的创新性减灾办法。今年的“世界海啸意识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着重关注海啸对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影响,呼吁将他们的特殊需求纳入防灾减灾工作之中。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