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专题报道

2018年9月地震和海啸袭击了印尼苏拉威西岛。
© 儿基会图片/Arimacs Wilander

【专题报道】世界海啸意识日:减少受灾人数 不让最脆弱的群体掉队

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将每年的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意识日”,旨在加强公众对于海啸这一严重自然灾害的了解,并分享各国的创新性减灾办法。今年的“世界海啸意识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着重关注海啸对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影响,呼吁将他们的特殊需求纳入防灾减灾工作之中。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7'5"
 位于纽约市东村的一处社区花园。
联合国新闻图片/Conor Lennon

【专题报道】纽约打造可持续和具有抵御力城市的秘密武器——社区花园

多年来,全球各地的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大城市在迎来人口多元化的同时也面临不平等和排斥,这一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加深。纽约这座有着8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美国第一大都市,也是很多人眼里的“世界之巅”。同时,这里移民众多,也被亲切地称呼为“大苹果”。然而,纽约市区——曼哈顿岛可谓寸土寸金,三面环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力呢?今天就为您介绍纽约城市规划的秘密武器——社区花园。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9'3"
2011年地震和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后的瓦砾。
国际原子能机构/Gill Tudor

【专题报道】现代文明的谬误——有毒污染

200多年前,在工业化革命开始之前,从事手工劳动的人类一直以一种田园牧歌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工业化进程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所谓的物质文明和便利,但同时也在大自然身上留下了广泛而深刻、但常常是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又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聪明的人类一直都在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其中包括一位由联合国任命的特别报告员巴什库特·通贾克(Baskut Tuncak),他专门负责从人权的角度审视有毒物质对人类的影响。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8'22"
北京的雾霾天气说明治理空气污染刻不容缓。
世界银行图片/Wu Zhiyi

【专题报道】联合国环境署:采取减少空气污染措施可以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研究显示,亚太地区约有40亿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92 %——暴露在可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空气污染的环境之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0月3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如果实施25项简单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到2030年,数百万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生活在亚洲的10亿人可以呼吸到清洁的空气。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7'1"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Nicholas Rosellini)在2018联合国日庆祝活动上致辞。
联合国驻华系统图片

【专题报道】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前景无比广阔——专访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

10月中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国驻地负责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首次全球驻地协调员会议,商讨如何落实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的加强协调员作用的改革议程。在会议的间隙,联合国新闻采访了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Nicholas Rosellini),请他就联合国在华所开展的工作,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演变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请听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6'10"
国际法院院长优素福
联合国图片/Nabil Midani

【专题报道】国际法院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关键机构——访国际法院院长优素福

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国际法院是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国际法院的工作,使得各国能够澄清各自立场、提出合理要求,化解危机、推动谈判,促进国家关系正常化。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国际法院现任院长,来自索马里的优素福(Abdulqawi Ahmed Yusuf)法官,就国际法院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区别、国际法院的运作机制,以及目前正在审理的部分案件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国际法院所代表的国际法治原则,是全球在过去70年间实现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7'32"
联合国朝鲜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金塔纳。
联合国图片/Rick Bajornas

【专题报道】朝鲜人权状况是政治谈判的筹码还是障碍——联合国人权专家的解读

2017年是朝鲜半岛局势最紧张的一年,一度出现了剑拔弩张的局面。然而进入2018年,以朝鲜派出代表团参加在韩国举行的冬奥会为转机,朝韩关系和朝美关系迅速“变暖”。朝鲜也承诺拆除核试验场,将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使人们看到了朝鲜半岛和平的希望,那么一直备受关注的朝鲜人权状况在当前的气氛中是否也有所改善呢?联合国朝鲜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金塔纳最近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对此进行了分析。请听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8'16"
成千上万的罗兴亚难民在孟加拉国考克斯巴扎难民营的一个物资分发点排队领取援助物资。2017年8月,缅甸政府军以警察哨所遭到袭击为由向居住在该国西部若开邦的罗兴亚人发起“清剿行动”,导致72万罗兴亚人逃往邻国孟加拉国,形成了当今世界演变速度最快的难民危机。
儿基会图片/Patrick Brown

【专题报道】解决罗兴亚人危机 缅甸民事当局应该发挥作用——专访缅甸人权特别报告员李亮喜

穆斯林罗兴亚人是世界上遭受迫害最严重的少数群体之一。2017年8月25日,缅甸政府军向该国西部若开邦的罗兴亚人发起了“清剿行动”,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造成70多万罗兴亚人逃到邻国孟加拉国,形成了当今世界演变速度最快的难民危机。事实上,罗兴亚人遭受的歧视、压迫与暴行由来已久,但从未得到改善和解决。联合国缅甸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李亮喜(Yanghee Lee)10月23日向联大提交了年度工作报告,并在此期间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专访。她再次呼吁缅甸的民事当局能够发挥其职能或道德权威,建立问责制来解决罗兴亚人危机的根源问题。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11'24"
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的古老清真寺。外墙上嵌满美丽的蓝色瓷砖。
联阿援助团图片/Jawad Jalail

【专题报道】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有助于打击恐怖主义——访联合国特别报告员沙希德

爆炸、枪击、自杀式袭击……“伊黎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博科哈拉姆” ……从北美、中东,到亚洲、非洲、欧洲,恐怖袭击似乎无处不在。政府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在“反恐战争”的一片肃杀气氛之下,部分国家的宗教和信仰自由权等一系列人权,正在面临受到侵蚀的危险。联合国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沙希德(Ahmed Shaheed)于10月22日向联大提交了他的年度工作报告,在参加联大相关委员会会议间隙,沙希德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专访。他在访问中表示,宗教信仰自由与公共安全两者之间并无分歧,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有助于打击恐怖主义,而践踏这一人权则会加剧紧张和冲突。请听钱思文的采访。

音频
10'38"
联合国总部大会堂,一名安保人员正在会场内执勤。
联合国新闻/Loey Felipe

专题报道: 联合国为帮助员工应对特殊工作场所造成的精神卫生问题发起新战略

联合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作环境。联合国系统在世界各地一共有8万多名工作人员,但他们往往出现在最危险、最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身处充满武装冲突、残酷暴行、社会动荡、侵犯人权、自然灾害以及饥饿与疾病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些工作人员面临着常人难以想像心理挑战,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心理困境,甚至精神疾患。为了更好地支持联合国系统的工作人员,同时也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各地的人民,秘书长古特雷斯在10月16日发起了“联合国系统工作场所精神卫生和健康战略”: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建设一个更加健康的工作队伍。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