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

崔富强研究员谈乙肝在中国的防控(8:13)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半数以上的肝硬化和肝癌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在中国,乙肝患者多达九千多万。这种疾病虽然常常没有症状表现,但日后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幸的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乙肝防控战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新生儿当中进行乙肝免疫,将有助于中国人口未来不再受到乙肝问题的困扰。在今年的“世界肝炎日”之际,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究员崔富强博士。

记者:影响中国人口的主要是哪些类型的肝炎?

崔富强:在中国,影响第一大的病还是乙型肝炎,在甲型、乙型、丙型、戊型里面,还是以乙型为主。现在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大概有一个亿(9300万人)。乙肝患者大概有两千万人。

记者:这二三十年来乙肝在中国的流行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动态?

互联网时代如何对社交媒体参与者和记者进行区别保护——一位美国记者的洞见(9:02)

中国笑星、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曾说过大致是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的微博有几十万粉丝,那他就相当于一份晚报,如果有几百万、上千万的粉丝,那就相当于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这看似笑话,却非常有道理,因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消息拥有亿万受众,而且传播速度极快、效果突出。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有些问题很难回答:这些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消息的人跟传统的记者所做的工作一样吗?他们应该获得跟记者一样的对待和保护吗?在有的情况下,比如说战争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生死攸关。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来了解一位美国知名记者的观点。

安理会七月中旬就保护记者问题进行了专题辩论,共有来自美联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法新社和英国《卫报》的四名记者出席,其中包括理查德•恩格尔(Richard Engel)。

恩格尔作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首席驻外记者,曾经对大量战乱局势进行过现场报道,其中包括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加沙、利比亚、埃及和索马里等冲突。他因对这些战争、革命和政治过渡的报道而被广泛视为美国最知名的驻外记者之一。

(音响)

你现在听到的就是2012年12月底,恩格尔在叙利亚城市阿勒颇发回的电视报道。当时阿勒颇深陷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的交战之中,他穿着防弹背心,跟随一位反对派战斗人员在巷战中穿梭。

记者首度现身安理会 呼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保护(8:09)

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新闻记者被杀害,还有许多记者遭到绑架、被逮捕或攻击。然而这些罪行的肇事者往往都得不到追究和惩罚,甚至出现了一种是这些新闻记者在制造麻烦和事端的看法。为促进对记者的保护,美国在七月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期间,就此组织了一次主题辩论,邀请了多位杰出记者出席。这是关注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安理会历史上首次有新闻记者参加讨论。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安理会主席每个月由十五个成员轮流担任,在担任主席期间,每个国家都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主题辩论,在安理会这个最受瞩目的国际论坛上推动各自外交战略中重要的议程。美国在本月担任轮值主席期间组织的公开辩论围绕着如何在武装冲突中保护新闻记者。

在出席会议的几名记者中,首先发言的是凯瑟琳•卡罗尔(Kathleen Carroll)。她是美联社执行主编兼资深副总裁,也是保护新闻工作者委员会董事会副主席,自2003年以来她一直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成员。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举行离任招待会 依依惜别纽约(10:49)

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个人性化面孔。在很多纽约外交界的同仁眼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不仅有着娴熟的专业外交技巧,更在交往中流露出中国人所特有的谦和、周到、关心他人的品格,堪称外交官的典范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张“好面孔”。7月22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行的李保东大使离任招待会上,潘基文秘书长以及来自各国的外交使节在对其任职期间的工作赞誉有加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李大使未来的祝福和依依不舍之情。大使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纽约当地时间7月22日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举行离任招待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常务副秘书长埃利亚松、副秘书长吴红波等联合国高级别官员,美国、俄罗斯、德国、摩洛哥、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纽约各界知名友好人士,部分主要侨领和中资机构负责人约300人出席了招待会。

李保东大使在招待会上致辞指出,在他任职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认真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神圣职责,愿与各国一道,继续为追求一个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而努力。

2013年世界肝炎日——了解它,面对它!(8:42)

病毒性肝炎影响着世界上约5亿人口,是受到艾滋病影响人数的十倍以上。甲、乙、丙、丁和戊型五种不同的病毒可导致急、慢性感染和肝脏炎症,甚至引发肝硬化和肝癌,构成了一项主要的全球健康风险。慢性病毒性肝炎可持续潜伏数十年,而患者往往浑然不知,所以肝炎是名副其实的“沉默杀手”。在2013年“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启动全球宣传行动,呼吁各国加强对病毒性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筛查和控制,提高乙肝疫苗的覆盖率,推动将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并加强全球应对病毒性肝炎行动的协调与合作。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0年5月通过决议设立的“世界肝炎日”。这一天是乙肝病毒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的生日。1967年,他和同事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潜伏于人体中的乙肝病毒,并在两年后研制出乙肝疫苗,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默默流行”的传染病给公众健康所造成的威胁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世卫组织大流行病和流行病司负责人布里安德(Sylvie Briand)向我们概括了一个不容乐观的全球肝炎整体流行情况。

伊斯兰国家敦促国际社会采取行动保护缅甸的穆斯林(6:18)

去年和今年,缅甸多次爆发针对穆斯林、尤其是罗辛亚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人道后果。这是穆斯林长期以来在缅甸遭受歧视与排斥的集中体现。伊斯兰国家对缅甸穆斯林的命运倍感关切,一方面主动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动员国际社会向缅甸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善穆斯林的地位。在由十四个国家及东盟组成的“缅甸之友”七月上旬于联合国纽约总部召开会议之际,伊斯兰合作组织又进行了积极的推动。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去年以来,缅甸西部若开邦多次发生了针对穆斯林罗辛亚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随后,缅甸其他地区也发生了针对穆斯林的暴力行为。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信息,这些事件共导致两百多人死亡,十三万人无家可归。

在7月上旬于纽约总部举行的一个记者会上,伊斯兰合作组织主席、吉布提常驻联合国代表奥尔埃耶( Roble Olhaye )将罗辛亚人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迫害描述为“种族清洗” 。

儿基会:女性生殖器切割广遭反对但仍难铲除(6:24)

在非洲和中东的许多国家,出于要保持女孩的贞操的目的而存在着对女性的外生殖器进行切割的习俗。这种做法会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是对女孩和妇女人权的严重侵犯,同时反映了在性别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现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7月22日就这一问题发布了一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而翔实的报告。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儿基会的报告名为《女性生殖器切割:统计概览和变化动态探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过去二十多年中开展的七十多次国家调查,涵盖了女性生殖器切割习俗集中的非洲和中东二十九个国家,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问题的最全面的报告。而且报告包括了有关十五岁以下女孩的信息,能够更清楚的了解这一习俗最近的发展变化。

儿基会副执行主任古普塔(Geeta Rao Gupta)指出,女性生殖器切割大多是在幼女从婴儿期到15岁之间加以实施,是对女孩健康权、福祉和自决权的严重侵犯。

古普塔:“女性生殖器切割是一个健康问题,因为实施切割的部位会对女孩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风险包括长期出血、感染、不孕,甚至死亡。这种做法侵犯了女孩和妇女的人权,同时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

女性生殖器切割是指出于非医疗原因部分或全部切除女性外生殖器。大致有几个类型,包括阴蒂切除,部分或全部切除阴蒂和小阴唇,以及通过制造一个覆盖的缝合口来缩小阴道开口的锁阴术等。

永远的斗士——联大纪念“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8:10)

7月18日是南非前总统、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英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纳尔逊•曼德拉95岁生日,也是联大设立的曼德拉国际日。联大当天举行纪念活动,潘基文秘书长、各国外交使节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曼德拉当年的狱友穆兰杰尼(Andrew Mlangeni)、美国著名民权领袖、牧师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等知名人士共同出席仪式,向曼德拉致敬,并祝愿这位目前仍在住院的时代巨人早日康复。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苑星普的报道。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1944年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非洲人国民大会,为消除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曾因此入狱27年。1994年,曼德拉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为表彰他为和平与自由做出的贡献,联大决定从2010年起,将他的生日定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在今年于纽约总部举行的纪念活动上,潘基文秘书长指出,曼德拉这位广受尊重的杰出领导人目前仍住在医院中,在对他95岁生日致以最美好祝愿的同时,人们应通过实际行动来兑现对他的关注之情。曼德拉一生中为争取人权和社会正义的斗争奉献了67年,联合国同曼德拉基金会共同纪念这一国际日,并请求世界各地的人们在7月18日这一天,至少奉献出67分钟来进行社区服务。

联合国利用核技术帮助非洲国家防治害虫釆釆蝇(8:07)

千百年以来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受困于一种小小的昆虫——釆釆蝇。釆釆蝇挟带着一种寄生虫,通过叮咬使人类和牲畜患病,每年给非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现在,通过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核技术被用来根除釆釆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音响)

您现在听到的嗡嗡作响的是一种非洲苍蝇,釆釆蝇。或许您不会想到,这种苍蝇会导致人畜罹患严重疾病,构成了非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介绍说,釆釆蝇会将一种寄生虫锥虫传播给人或者动物。如果传播给人,会使人患上非洲锥虫病,又叫做非洲昏睡病,如果传播给动物,动物就会患上非洲家畜锥虫病,或者叫那加那病。

联合国朝鲜人权状况调查委员会开始工作(9:32)

人权理事会今年三月通过决议,授权建立一个委员会,对于朝鲜系统性的、大规模的严重侵犯人权行为进行调查,这是联合国首次对朝鲜人权状况进行深度调查。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令人瞩目的委员会将很难获得机会进入朝鲜开展实地调查,而且它必须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调查报告,甚至要对是否追究相关个人刑事责任的问题作出回答。委员会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是否能有效开展工作?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柯比就这些问题在日内瓦向记者作了一番阐述。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联合国朝鲜人权状况调查委员会由三人组成,他们分别是澳大利亚前大法官、联合国秘书长前柬埔寨问题特别代表迈克尔•柯比(Michael Kirby),朝鲜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马祖基•达鲁斯曼(Marzuki Darusman)和塞尔维亚人权专家宋佳•比塞尔科(Sonja Biserko)。

委员会于七月初在日内瓦举行了首次工作会议。会后,委员会主席柯比向新闻界发表了谈话。

柯比:“委员会的建立是多少年以来各方努力追求的结果。最终是在人权高级专员的敦促下,并由人权理事会未经表决通过。这本身就说明了国际社会以及人权理事会对朝鲜人权问题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