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南苏丹特派团在该国首都朱巴的一所学校举行植树活动。
南苏丹特派团图片/Eric Kanalstein

【专题报道】沉默的战争受害者:武装冲突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影响旷日持久

战争在扼杀人类文明的同时,还摧残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60多年来,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发生过武装冲突,对保护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2001年11月5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11月6日为“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破坏环境国际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Preventing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War and Armed Conflict)。联合国安理会11月7日举行了有关武装冲突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非正式会议。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7'41"
联合国裁军事务部政策分析专家思拜斯。
联合国新闻/Elizabeth Scaffidi

【专题报道】新一届联大裁军议程令人瞩目 期待与挑战并存

裁军问题,尤其是核裁军,无疑是联合国这一国际论坛上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但近20年来,国际社会在裁军议程上基本上是裹足不前。那么,在今年联合国大会的讨论中都会涉及哪些具体的裁军问题?是否会有新的亮点可以期待?近来的国际局势又会对这些讨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在双边裁军条约的守约问题上相互指责,美国甚至威胁要退出。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6'46"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出席11月6日举行的审议会议。
联合国日内瓦图片/Daniel Johnson

【专题报道】因循普遍定期审查机制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查看中国人权状况

人权理事会成立于2006年,由47个成员国组成,这些成员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根据规定,每隔四年半,联合国的193个会员国中的每一个都需就其人权状况轮流接受审议,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也不例外。今天,按照议程安排,轮到人权理事会现任成员国之一——中国受到“拷问”。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9'18"
2018年9月地震和海啸袭击了印尼苏拉威西岛。
© 儿基会图片/Arimacs Wilander

【专题报道】世界海啸意识日:减少受灾人数 不让最脆弱的群体掉队

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将每年的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意识日”,旨在加强公众对于海啸这一严重自然灾害的了解,并分享各国的创新性减灾办法。今年的“世界海啸意识日”,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着重关注海啸对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影响,呼吁将他们的特殊需求纳入防灾减灾工作之中。请听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7'5"
 位于纽约市东村的一处社区花园。
联合国新闻图片/Conor Lennon

【专题报道】纽约打造可持续和具有抵御力城市的秘密武器——社区花园

多年来,全球各地的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大城市在迎来人口多元化的同时也面临不平等和排斥,这一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加深。纽约这座有着8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美国第一大都市,也是很多人眼里的“世界之巅”。同时,这里移民众多,也被亲切地称呼为“大苹果”。然而,纽约市区——曼哈顿岛可谓寸土寸金,三面环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力呢?今天就为您介绍纽约城市规划的秘密武器——社区花园。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9'3"
2011年地震和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后的瓦砾。
国际原子能机构/Gill Tudor

【专题报道】现代文明的谬误——有毒污染

200多年前,在工业化革命开始之前,从事手工劳动的人类一直以一种田园牧歌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工业化进程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所谓的物质文明和便利,但同时也在大自然身上留下了广泛而深刻、但常常是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又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聪明的人类一直都在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其中包括一位由联合国任命的特别报告员巴什库特·通贾克(Baskut Tuncak),他专门负责从人权的角度审视有毒物质对人类的影响。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