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

在反恐行动中使用武装遥控飞机引发的争议(8:34)

遥控飞机原本被用于情报侦察,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这种飞机配备了精确制导导弹,能够在获得情报后立即实施打击,拥有显著的速度优势。遥控飞机虽然非常精准,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平民伤亡,尤其是美国在其反恐战争中有可能在冲突区之外使用遥控飞机进行空中打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遥控飞机,也称无人驾驶飞机,在常规武装冲突中其基本功能是提供情报、监视、选择目标和侦察。自1999年以来,遥控飞机被直接用于作战,其作用是目标截获,用激光瞄准器锁定目标,然后发射精确制导导弹进行攻击。2001年2月,首次从“捕食者”(Predator)遥控飞机遥控试发了一枚导弹。

最常见的武器化遥控飞机是空中续航平台,其中包括由以色列研发和自己使用的“苍鹭”(Heron)和“赫尔墨斯”(Hermes)系统,由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研发、由美国使用的“捕食者”和“死神”(Reaper)系统,英国也使用“死神”系统。

遥控飞机有能力在实施攻击之前长期巡回飞行,如“死神”可平均飞行16至18个小时,不断搜集情报,随时提供近即时视频资料。

联合国法外处决、即决处决和任意处决问题特别报告员海因斯( Christof Heyns )对遥控飞机武器化的趋势表示关注。

人口基金报告关注未成年女孩怀孕和生育问题(9:46)

人口基金10月30日发布了其年度旗舰报告《2013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的副标题为《儿童母亲:青春期怀孕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就此邀请人口基金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官员蔺彦明就青春期怀孕对女孩本身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发表了看法。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人口基金《2013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730万、相当于每天平均有2万多名18岁以下的少女怀孕生产。这一状况不仅会对生孩子的女孩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对其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产生严重影响。

人口基金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官员蔺彦明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对未成年人的定义为19岁以下的人,14岁以下为儿童,14至19岁算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蔺彦明指出,发达国家的未成年人怀孕通常是在未婚的状态下发生,而发展中国家则通常发生在那些早婚的女孩身上。他表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春期怀孕生子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女孩当前的生活甚至今后一生。

蔺彦明:“女孩生了孩子以后心思和时间都不再可能集中用于自己接受教育方面。例如,美国未成年人怀孕以后只有50%能够完成高中教育。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糟糕。”

联大讨论会:国际社会应制定新的全球条约 防止外空军备竞赛(6:09)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目前有1000多颗卫星围绕地球轨道运行,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或经营这些空间资产。在外层空间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对外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一些国家为了强化军事战略优势,加快了太空军事利用的步伐。联大10月28日在讨论外空裁军问题时,许多成员国强烈反对在外空部署武器,并呼吁制定一项新的全球条约,以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维和世界和平与安全。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郑南的报道。

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外层空间问题一直是联合国大会讨论的议题之一。过去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致力于扩大利用外空环境及其庞大的资源;因此,外空环境变得日益拥挤、争议不断,而且竞争更加激烈。联大负责裁军与国际安全事务的第一委员会10月28日 就太空问题举行会议,各国代表就外空资源的分享利用、外空活动的透明度和建立信任措施以及如何制约太空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担任新使命——联合国“和平使者”(10:17)

联合国“和平使者”是一个肩负推广联合国理想的特殊使命、具有极高声誉和极大影响力的群体。由于“和平使者”是秘书长授予一位全球性公民的“最高荣誉” ,因此,获得这一任命的几乎全是在艺术、文学、音乐和体育领域具有全球性知名度和影响力、形象正面、品行端正的杰出人士。例如,拳王阿里、已故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等。2013年10月28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被正式任命为联合国“和平使者”,成为首个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同时也是目前在任的13名和平使者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任命仪式举行之前,郎朗接受了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专访。

(郎朗在任命仪式现场演奏波兰作曲家肖邦的《第一号圆舞曲》,压混)

纽约联合国总部对于郎朗来说并不陌生。虽然年仅31岁,但他已经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10年之久,在郎朗看来,联合国“和平使者”是一项令人期待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世卫组织报告预警-结核病控制成果处于逆转危险境地(8:30)

结核病是继艾滋病之后,在全世界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最大“杀手”。2012年,全球有超过860万人罹患结核病,130万人因此死亡。人们不禁要问:世界各国到底能否如期到2015年实现遏制并扭转结核病发病率这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呢?世界卫生组织10月23日发布的《201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为我们带来了一些答案。报告中的全新数据确认,全球抗击和控制结核病行动正处在“正常轨道”之上;然而,要想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有两大主要挑战急需立即得到有效应对。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世卫组织主管艾滋病、结核、疟疾和被忽视热带病问题的助理总干事中谷广贵(Hiroki Nakatani)23日在于伦敦举行的《201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发布会上指出,世卫组织自1997年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了17份全球结核病报告,明确描绘了全球抗击结核病行动及疫情状况的发展变化轨迹,为各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勾勒出了一幅不容乐观的结核病现状图,并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

人权理事会对中国人权状况进行第二轮评估审议(9:55)

人权理事会根据“普遍定期审议”机制每四年对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人权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审议。中国在2009年接受了该机制设立以来的首次审议。光阴荏苒,10月22日,中国派出的一个由跨部门组成的代表团在日内瓦又就中国的人权状况接受了人权理事会的第二次审议和质询。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2006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了由47个联合国会员国组成的人权理事会,取代已运行60年之久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是联合国大会通过上述决议赋予人权理事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旨在确保联合国全部会员国履行人权义务和承诺的情况都得到审查。

2009年2月,中国接受了自“普遍定期审议”机制设立以来的首次评估审核。普遍定期审议工作组在所提交的结论和建议中表示,中国支持互动对话中提出的如下建议:继续在国内增进和保护人权,包括加强国家人权体系;根据国情,继续贯彻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的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行劳教改革,从而确保按制度行事;继续推进法治,深化司法制度改革;继续努力进一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所有人权,包括文化权。工作组报告指出,中国对一些国家提出的有关死刑、新闻自由、宗教自由等问题所提出的建议不表赞同。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联合国畅谈中国文化脉络(13:17)

金秋10月,文化学者、以文化大散文开启一代文风的著名作家余秋雨应联合国中国书会之邀,来到位于纽约东河之畔的联合国总部以“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脉”举办主题演讲。余秋雨教授以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带着现场的数百名听众进行了一场探索中华文明脉络和地位的文化之旅。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在许多人看来,余秋雨教授身笼罩着不少耀眼光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以及鲁迅文学奖、台湾白金文学作家奖的获得者……10月18日下午,当他和夫人,著名黄梅戏表演家马兰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哈马舍尔德图书馆礼堂时,出现在听众面前的却似乎只是一对彬彬有理、儒雅、时尚的文化人。

站在座无虚席礼堂里,一身合体黑色西装的余秋雨教授,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许多人都曾经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在世界背景下,中国文化处于什么地位,其脉络又在何处?

联合国敦促各国加强军费开支透明度 建立互信 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6:39)

研究显示,全球的军费开支近年来持续增加,从2004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75万亿,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5%。换句话说,全球每天花在军费上的开支是45亿美元,相当于联合国年常规总预算的两倍。但世界各国花在军费方面的开支并没有一个详细数据。出于国家安全等各种原因,全球仍有大多数国家不愿公开其军费开支。减少军费开支和增加军费开支透明度对全球安全有何意义?如何促使各成员国加入全球军费开支报告制度? 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近日邀请各国裁军代表和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郑南的报道。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各国有权行使自卫权利,而使用适当资源用于国防开支是每个国家的主权。同时《宪章》还制定了另一项原则,即尽量减少人力及经济资源用于军备开支。联合国裁军事务副高级专员甘巴(Virginia Gamba)10月1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就全球军费开支透明度问题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言指出,各国都面临着在军备和发展两方面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

甘巴:“(英文)简而言之,过度的军费开支意味着消耗大量的人员和社会开支,耗尽国家用于完成其基本使命和向公民提供基础服务的资源。 ”

世界粮食日——人们的健康依赖于健康食品体系(7:50)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饥饿与营养问题多年来也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每天有超过8亿4000万人忍饥挨饿,近8亿7000万人长期营养不足;同时,在很多已经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非饥饿状态下的“营养不良”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为此,今年的“世界粮食日”所传达的信息是:人们的健康依赖于健康食品体系;可持续粮食系统是消除饥饿的核心内容之一。联合国鼓励各国在确保粮食供应的同时,努力消除食物浪费和儿童发育迟缓,同时让小农的产量和利润翻番。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选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是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建于1945年的这一天。来自全球粮食系统不同部门的参与者利用“世界粮食日”提供的契机,共同反思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并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联合国维和事务副秘书长拉德苏就任后首次访华(5:46)

埃尔韦•拉德苏(Herve Ladsous)是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事务的副秘书长。他将于10月12号开始对中国进行就任副秘书长以来的首次访问。对于拉德苏来说,中国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三年前他刚刚从法国驻中国大使的职位上卸任。这次出访可以说是故地重游,只不过这次去北京时换了一个头衔,工作内容从中法双边外交变成了联合国维和事务。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李茂奇的报道。

2011年9月,来自法国的拉德苏接替同是法国人的勒罗伊担任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事务的副秘书长。自从就任以来,拉德苏就维和事务对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进行了访问。这次访华是他就任副秘书长以来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

(同期声)

临行前我前往他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采访。拉德苏首先介绍了这次访华的主要目的。

拉德苏:“我这次访华有两个目的:一是参加由中国和柬埔寨共同主办的亚洲地区论坛维和事务研讨会。这次会议将把该地区所有国家都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同他们交谈的好机会;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刚刚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向三个月前建立的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部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愿借此机会同中国军方会面与会谈。中国维和部队将很快踏上前往马里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