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留下的难忘瞬间——回顾联大一般性辩论经典时刻

来到联大的各国领导人性格迥异,其中也不乏一些“火爆脾气”。1960年的联大期间,菲律宾代表一句东欧百姓“政治和公民权利遭到剥夺”的发言激怒了坐在台下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赫鲁晓夫脱下右脚的鞋向菲律宾代表挥舞,还不停敲打桌面,引来全场侧目。
2009年,时任利比亚总统的卡扎菲在执政40年后首次来到联大,要求大会在介绍时将他称为“众王之王”,随后情绪激昂地讲了足足一个半小时,大大超过了15分钟的建议时长,其间他一边说着“我受够了”,一边把手中的《联合国宪章》撕下了一页,向主席台扔去。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宣称“9·11”是美国自行制造的言论一度引发西方国家代表集体离席,而2006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发言也曾招来古巴代表团的退场抗议,在布什发言后第二天登台的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更是口出不逊,表示“这里一定是有魔鬼来过了,现在还有一股硫磺味。”
虽然这些充满戏剧性、甚至略显“疯狂”的时刻,不免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的谈资,但在联大的讲台前,更多展示的还是中外杰出政治家和领导人的智慧与风采。
1961年,肯尼迪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这一年,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二战硝烟渐行渐远、冷战危机和太空竞赛日渐加剧。
这一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人类首次空间之旅、全球反对核武声浪高涨,柏林墙开始在东德修砌。
这一年,肯尼迪批准了登陆古巴南部的“猪湾行动”,美国宇航局启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也开始向越南派遣士兵。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肯尼迪走上了联大第18届会议的讲台。
肯尼迪:“战争已不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无条件的战争再也无法带来无条件的胜利。再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争端。再也不只是大国之间的问题。借助风、水和恐惧而扩散的核灾难,将把所有的一切统统吞噬,无论强大还是弱小、贫穷还是富有,参战方还是中立方,全都在劫难逃。人类必须终结战争,否则战争就将终结人类。
我承诺,美国将不会实施或是煽动侵略行为,不会逃避但也不会使用武力威胁,绝不会出于恐惧而开始谈判,也绝不会因为恐惧而避免谈判。”
197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大第29届会议,这也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第一次有国家领导人在联大会议期间发言。
邓小平:“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什么叫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就是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
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在首次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中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同年10月,曼德拉首次以南非总统的身份出席联大第49届会议一般性辩论,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在这段常常被引用的联大演讲中,曼德拉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南非,对于未来的目标和希冀,并呼吁联合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将民主、和平与繁荣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曼德拉:“实现人类的福祉必须成为每一个社会的目标......为世界上的普通人赋予权能,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受专制和独裁的阻碍,是联合国存在的核心理由。
为了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必须将民主、和平、繁荣和相互依存这四大要素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在我们这个时代,联合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为以下这个问题找到答案:鉴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能够做什么、又必须做什么,才能确保民主、和平与繁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得到弘扬!”
今年的联大第74届会议即将于9月17日拉开帷幕,其中最受关注的“一般性辩论”环节定于9月24-30日期间举行。联合国新闻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敬请各位读者和听众踊跃关注!
钱思文,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