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亚太灾害信管中心/Robert Klarich

沙尘暴:一种跨越国境的灾害风险

不论是在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吞噬了沿途的一切,将白昼变成黑夜,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沙尘暴会造成多方面、跨部门和跨国界的影响,但全世界对其危害的认识普遍不足。在首个“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到来之际,联合国呼吁公众加强相应的风险意识,并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这一灾害。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7'39"
杨河

“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海则是地球关键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来说,保护这些水体环境至关重要。在中国,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长江就正在得到持续的保护修复,而代表性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变化无疑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联合国新闻》这就带你跟随一位追逐江豚的摄影爱好者去湖北宜昌一探究竟。请听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9'28"
Unsplash/Ivan Bandura

在经济增长之外,用何指标衡量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各国一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家的发展与经济进步。但是,经济并不能主导一切,GDP也无法体现一个国家在社会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的进展或出现的退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呼吁,不能“不顾一切地视环境破坏和退化为经济进步”,需要建立与GDP相辅相成的进展衡量标准。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近期召开了官方统计数据高级别论坛,探讨GDP之外的统计措施。论坛期间,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处首席统计师张砚春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介绍如何利用人类发展指数弥补GDP的不足。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王海霏的报道。

音频
13'
王延静

在农业生产中引入“共生共存”的理念——专访生态种植的实践者王延静

健康的植物有助于消除饥饿、减少贫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生态种植,对保护植物健康至关重要。在5月12日国际植物健康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每个人提高认识并付诸行动,保持我们的植物健康。就此,《联合国新闻》采访了中国山东省从事生态农业的王延静,请他介绍了在农业种植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和探索。

音频
8'8"
中国绿发会

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守护者——专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

一年两度的“世界候鸟日”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候鸟面临的威胁以及候鸟生态的重要性,从而凸显出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紧迫需要。按照惯例,今年的世界候鸟日被定在5月和10月的第二个周六,也就是5月13日和10月14日。《联合国新闻》为此采访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请她介绍了近年来候鸟保护工作在中国取得的进展。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音频
11'3"
联合国新闻

“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2015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今年则是执行这项议程的中间节点,但由于受到多重相互关联的危机影响,整个世界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严重脱轨”。为了重新给人类追寻可持续未来的征程注入动力,我们不妨从一位科幻作家的视角来汲取灵感,在由想象力构建的无数个未来世界中回望当下。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