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解密联合国译员的日常工作——“国际翻译日”专访中文翻译处处长陈忠良(13:00)

无论是经典的美国电影《翻译风波》(The Interpreter),还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都让人们对翻译这一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而联合国译员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份神秘而又高大上的工作。今年5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71/288号决议,正式将每年的9月30日定为“国际翻译日”,旨在强调专业翻译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团结各国,促进对话、了解和合作,推动发展,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今年的国际翻译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新闻记者张立对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部文件司中文翻译处处长陈忠良进行了专访,试图解密在联合国做译员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请听报道。

今年是大会第71/288号决议通过后联合国首次庆祝国际翻译日。联合国大会事务部中文翻译处处长陈忠良表示,联合国大会正式将9月30日定为“国际翻译日”,对联合国内外的专业翻译有着非凡的意义。

音频
13'
中国第4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图片/王岸鸿

中国派往南苏丹的维和官兵不辱使命 为国争光——访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代理司令杨超英

南苏丹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根据全民公投,在2011年7月从苏丹独立出来,成立共和国。安理会在南苏丹宣布独立的头一天通过决议决定设立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帮助该国巩固和平与安全,并帮助创造发展条件。目前,各国共向南苏丹特派团派出了27支分队,其中中国派遣了一支工兵分队、一支医疗分队以及一个维和步兵营,人数达1055人,是中国派出维和军人最多的任务区。在5月29日“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即将到来之际,联合国新闻对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代理司令杨超英少将进行了采访,请他对中国派往南苏丹维和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介绍。请听李茂奇的报道。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宣布独立。在国际社会对该国纷纷表达祝福和期待的同时,由总统基尔和副总统马沙尔领导的两个不同派别已经开始在相互角力,争夺对国家的控制权。从2013年年底开始,这一权力斗争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武装冲突,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后果。尽管双方在2015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但冲突至今仍在持续。自冲突爆发以来,该国已有成千上万人死亡,36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150万人逃到周边国家避难。

为了应对危机,安理会在2014年5月通过决议,决定加强南苏丹特派团,并授权特派团保护平民、监督和报告人权情况、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创造条件和支持执行和平协议。

音频
13'6"
第13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队图片/魏柯帆

战地玫瑰在雪松之国播种爱与和平——访中国维和女指挥官、第13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队医院院长毛屏

位于地中海之滨、素有雪松之国美称的黎巴嫩的南部黎以边境地区活跃着这样一批中国军人:他们头戴蓝盔,肩配五星红旗臂章,在当地进行医疗救助和人道援助、扫雷排爆、工程建筑与维护等任务,为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6年4月中国首次向中东地区派遣维和部队以来,共向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简称联黎部队)派出14批维和人员、累计维和官兵4580人。通常在由男性居主导地位的维和部队中,参与维和行动的女性可谓屈指可数。而在联黎部队的东区,却出现了一道靓丽风景:那里有一家由女院长毛屏带领的以“妙手仁心”而远近闻名的中国医院。在接受联合国新闻张静的采访中,毛屏院长这位“战地玫瑰”诉说了维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作为第13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队医院院长,过去一年来,她和29名队员一道,用中国式微笑与爱心,传递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友善与诚意,用他们挥洒的汗水和付出的艰辛,在中东的土地上播种了爱与和平。

这批医疗队有30名队员,全部来自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其中包括9名医生、5名护士,5名医技人员,其余为后勤人员。医疗队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85%是为联黎部队提供医疗保障,其余是为当地民众进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

第13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队由于任务出色,成为在联黎部队司令的授勋祝词中被单列出来受到表彰的中国医院。

音频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