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联合国新闻

移民,你的权利与你同行——专访联合国移民工人权利委员会主席科尔索·索萨

在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移民往往承担着最为繁重、薪酬最低的工作,他们的社会保障度往往也是最低的,甚至没有。即使是这样,在很多吸纳移民的目的地国,仍然存在着排外情绪,充斥着各种各样抵制移民的言论。对于这些现象,联合国的人权专家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9'54"
联合国

对话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开发署副署长徐浩良

在今年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期间,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开发署副署长徐浩良做客可持续发展目标媒体区,与媒体进行了对话。徐浩良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请听《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音频
8'49"
Unsplash/Markus Spiske

“联合国是虚假信息的受害者”:一位中国记者眼中的“信息茧房”

数字平台是改变世界各地社会、文化和政治互动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使谎言和仇恨得以迅速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从数字空间的边缘激增为主流,联合国自身也遭受负面影响。长期报道联合国事务的中国记者徐德智对此深有体会,甚至还把辟谣当作报道工作的一部分。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11'15"
Unsplash/Possessed Photograph

通往“无烟社会”之路:全球七成人口受至少一项烟草控制措施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3年通过以来,全球在打造“无烟社会”的征途上已经走过二十载。为了帮助各国将公约所要求的减少需求战略落到实处,世卫组织在2007年还推出了被命名为MPOWER的烟草控制系列措施。过去15年间,随着覆盖国家的数量成倍增加,这些措施正在成为更多人抵御致命烟草危害的“护身符”。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8'30"
亚太灾害信管中心/Robert Klarich

沙尘暴:一种跨越国境的灾害风险

不论是在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吞噬了沿途的一切,将白昼变成黑夜,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沙尘暴会造成多方面、跨部门和跨国界的影响,但全世界对其危害的认识普遍不足。在首个“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到来之际,联合国呼吁公众加强相应的风险意识,并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这一灾害。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7'39"
杨河

“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海则是地球关键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来说,保护这些水体环境至关重要。在中国,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长江就正在得到持续的保护修复,而代表性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变化无疑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联合国新闻》这就带你跟随一位追逐江豚的摄影爱好者去湖北宜昌一探究竟。请听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9'28"
Unsplash/Ivan Bandura

在经济增长之外,用何指标衡量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各国一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家的发展与经济进步。但是,经济并不能主导一切,GDP也无法体现一个国家在社会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的进展或出现的退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呼吁,不能“不顾一切地视环境破坏和退化为经济进步”,需要建立与GDP相辅相成的进展衡量标准。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近期召开了官方统计数据高级别论坛,探讨GDP之外的统计措施。论坛期间,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处首席统计师张砚春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介绍如何利用人类发展指数弥补GDP的不足。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王海霏的报道。

音频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