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多元、和谐、融合:华裔移民正在成为多元化社会的推动者

纽约唐人街
Unsplash/Amanda Dalbjörn
纽约唐人街

【专题报道】多元、和谐、融合:华裔移民正在成为多元化社会的推动者

人权

据联合国统计,今天全世界有超过2.58亿移民生活在他们的出生国之外。旅居世界各地的华裔移民以各自的方式,努力认识并融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他们的勤奋为社会创造价值,以他们的包容为社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去了解三位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打拼”的华裔人士,听听他们在异国他乡如何融入社会以及如何应对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偏见与歧视。

旅居海外的华人生活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由于勤奋努力,虚心好学,华人移民长期以来在他们所生活的国家被普遍视为“模范移民”。如今,很多华人还成了跨文化交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得克萨斯的“中国牛仔”

王泽林是得克萨斯的中国留学生,课余时间在当地的育牛厂工作,以“中国牛仔”而远近闻名。

王泽林: “当时我的一个小专业是媒体战略,我就拿着照相机去附近养牛的地方照相,也帮他们做点视频之类的。长久以来,大家就混熟了。”

离开中国之前,王泽林在英文教学的国际学校读了高中,自认为对美国并不陌生。在他的印象中,美国南方种族歧视比较严重,得克萨斯是一个闭塞荒凉的地方。到得州生活之后,他被当地的牛仔文化深深吸引,决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以消除之前的肤浅刻板印象和偏见。

 

”中国牛仔”在得克萨斯州科克伦育牛场工作之余享受夏天日落后的清爽
图片由王泽林提供
”中国牛仔”在得克萨斯州科克伦育牛场工作之余享受夏天日落后的清爽

 

王泽林认为,融入当地社区最好的办法是学着跟社区成员讲同一种语言。在得克萨斯州的农业区广泛使用的自然是美国南方方言。他非常欣赏南方方言的语音语调,于是花了大量时间模仿南方口音,也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了解美国社会的窗户。

在跟教会牧师学习南方口音的过程中,王泽林同时加深了对基督教的认识和思考,也通过教堂更深入了解美国南方社会、人们的信仰和习俗。最重要的是,他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以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通性作为观察世界的视角。

王泽林: “人,从物种这个角度看,无论你的肤色怎样,长得高还是低,帅还是丑,我们都属于同一个人种。仔细想想,很多社会现象,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发展中国家也会经历。”

王泽林表示,在深入了解美国南方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宗教、家庭、社区共融等价值观存在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

当一个中国学生用纯正的南方方言与当地人聊天交流,讨论城乡脱节、经济发展失衡和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冲击等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时,任何误解和偏见都不再有存在的基础

墨尔本华裔博士的“文化观察”

邓琳:“我们有时候对其它文化不一定认同,不一定完全接受。但是我们起码应该有一个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邓琳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获得了跨文化管理研究博士学位。除了在大学授课,她还为新移民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做好心理建设,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邓琳: “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国家,我住的墨尔本也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澳大利亚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包容的。大家都非常习惯同坐在一趟车上,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语言,你我讲中文,另外两人讲印度话。大家自然而然从小都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种族,讲不同的语言。总的来说还是很包容。”

 

邓琳在澳洲的仙女港
图片由邓琳提供
邓琳在澳洲的仙女港

 

邓琳认为:世界上各种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文化也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所以要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价值, 要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价值观。

关于社会上存在的种族歧视,邓琳认为这里面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邓琳:“种族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很表面的。有些人素质一般,非常狭隘,会喊出那些口号,如“你们这些中国人如何如何”。还有一种是隐性的。这些隐性的存在于高知和有钱人里面。他们表面上看是尊重你的,但是内心里不见得真正认同。因为他应该有的教养,不允许他表现出来。其实这种隐性的种族歧视更可怕。其实这是一种狭隘主义。他们并没有旅居过许多国家,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因此他们有这种想法也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天花板,他生活的环境和他成长的过程都是有局限的。”

旅居德国华裔作家的“自我探寻”

旅居德国的华裔作家丁恩丽跟我们讲述了亲身经历过排斥和歧视。她表示,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源于认知局限。

丁恩丽: “我在现在住的这条街住了这么多年了,这里的人都不跟我说话。很多人觉得奇怪,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想也许因为这里是别墅区,即所谓的“富人区”,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外国小女人怎么会住在这里。我也不生气,这些人没有到过哪里,没有太多见识。”

丁恩丽所生活的奥斯纳布吕克是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镇,最大的移民群体来自叙利亚和土耳其,总人数5千多人,亚裔移民所占比例很小。90年代末,她到当地大学学习,成家之后在此定居。

丁恩丽坦然接受自己的移民和少数族裔的身份。她始终相信要想赢得社会尊重,一定要自主自立。她接受了牙医助理职业培训,婚后独立立足于德国社会。但是让她困扰的问题是:在德国出生成长的混血女儿,品学兼优,说一口纯正的德语,还在德国杯踢踏舞大赛中获得过冠军,但是在身份认同上仍然存有困惑。

 

丁恩丽游历欧洲
图片由丁恩丽提供
丁恩丽游历欧洲

 

丁恩丽: “我的孩子长得很像亚洲人,所以她在德国始终觉得她是外国人。我女儿是个非常敏感的孩子,她始终认为她受到歧视,比如因为头发的颜色等。她一看就是中国人的样子,她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她就整天讲:他们跟我们不一样。”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会取笑她的长相,新冠疫情初期还有同学会故意绕开她走,让这个很久没有回过中国的女孩子感到困惑。

陪伴女儿成长的丁恩丽最终在中文写作中找到了一种安宁和归属感。

丁恩丽: “所有的挫折感和寂寞,都用在学习中文文字里,把自己所有感受都写下来,所有寂寞和失落的出口就是文字。”

作为欧洲华人作家协会的会员和专栏作家,丁恩丽发表过《永远的漂泊》和《在德国成长》等作品,向华语读者介绍欧洲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在一篇散文中写道:

“我写我的所见和所思,我写女儿的成长点滴,我写中德教育的比较。忽然间,我发现我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写的题材,我的灵感也不断涌现出来。我在走路做家务时都在构思文章。我在这里忙得不亦乐乎,我是那样的乐此不疲。我在我自己的语言文化里遨游,我在追逐着我的梦,我在这里找到了我自己,我的灵魂已不再游离。”

今天,生活在海外的移民以各种方式适应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在更多移民致力于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很多国家政府也在努力让本国国民更加了解各国移民的不同文化背景。比如德国政府每年都会在一些城市和社区举办多元文化节,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增进不同族裔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但是民众的参与度和类似政府项目的实际效果仍然有待改善。

文化包容和多民族融合是一条双向道路,只有全社会各个族裔共同努力,相互尊重,大家才能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消除种族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

以上是《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从德国发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