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解析缅甸罗兴亚难民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专访助理秘书长徐浩良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于2018年12月11日访问了缅甸若开邦北部的茂夺地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图片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于2018年12月11日访问了缅甸若开邦北部的茂夺地区。

【专题报道】解析缅甸罗兴亚难民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专访助理秘书长徐浩良

人道主义援助

2017年8月底,缅甸西部与孟加拉国接壤的若开邦北部爆发了针对穆斯林罗兴亚人的大规模暴力, 导致72万罗兴亚人逃到孟加拉国,沦为难民。 这一局面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在困苦中生活的难民前途未卜, 而若开邦北部因人口大量流失而荒废的农田也在等待耕种。 罗兴亚人遭受迫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联合国又在采取哪些行动帮助解决这一危机 ? 带着这些问题, 联合国新闻的黄莉玲采访了刚刚从若开邦访问归来的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

记者: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潘基文,以及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都曾说过,罗兴亚人是世界上遭受迫害最深的少数群体。他们为什么会在缅甸遭受如此严重的歧视,甚至连公民身份都没有?

徐浩良:这个问题有很多因素。若开邦是缅甸最贫穷的邦之一, 信佛教的若开族和信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都生活在比较贫困的状态下。若开族有200多万人,穆斯林罗兴亚少数民族有100万人,两族在历史上一直为了经济资源有冲突点。若开族人认为他们是这里的主人,是这里的大多数,他们认为我们的资源被不断增加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不断地侵蚀。所以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中一直面临这样的压力。另外,我们要认识到,缅甸是一个有6000万人左右的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面100多万人是穆斯林少数民族,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在民主制度实施以后,不同的政治声音就全部开始出现,其中一部分就是民粹主义的声音,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穆斯林少数民族不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也是一个政治因素。所以从历史原因到现代民主进程造成的各种政治声音的多元化都对罗兴亚人在这个国家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还有就是从90年代开始到2010年代初期,到最近两三年,发生了几次比较大的种族之间的冲突,对这个问题埋下了很深的根源,所以各种因素造成罗兴亚人受到很多人权方面的侵犯,非常严重。

 

Rohingya Refugee Crisis

 

记者:这次您刚刚访问了若开邦北部的茂夺地区。这个地区也是去年8月份以来暴力事件集中的地区。您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样的呢?

徐浩良:我到若开邦北部的时候,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地方很空旷。茂夺地区有两个县,原来有80万人口,现在只剩下30万。你想想,本来有50多万人在这里工作,现在50万人一下就没有了。所以70%的农田荒废了。 我算了一下,按照很低的产量——每公顷大概产1.5吨的话,每年至少有20万到30万吨的稻米不能产出,本来会有30万吨的产出,现在就没有了。这种感觉就是很空旷,很安静,但这种安静是很奇怪的安静。原来应该是充满生机的地方,现在一下子荒废了。 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原来不同的少数民族,包括若开族和罗兴亚族人,他们原来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村庄都挨在一起,而且罗兴亚人以种植和捕鱼著名,很多若开族的土地都是租给罗兴亚人来种植的,他们从那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若开族一般都是在贸易方面、生产方面比较占有优势,他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现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被搅乱了。原来可以自给自足的这些村庄,现在都要依靠人道援助,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情况,以前他们至少可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在都靠国际机构给他们提供粮食。

记者:现在还有20万 罗兴亚人生活在茂夺地区。他们现在还生活在恐惧当中吗?

徐浩良:他们现在至少是生活在担忧当中——如果不是恐惧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区里面造成50万人流离失所的原因还存在在那里,他们的生活环境,包括军事行动造成的一些后果还存在在那里,包括我们在报告当中读到的侵犯人权行为,包括对他们行动自由的限制还存在在那里。他们还是面临很多挑战。所以我们的项目就是希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让在孟加拉国的难民看到他们回来以后有一定的希望。

 

 

记者:根据开发署与难民署与缅甸政府签署的三方谅解备忘录,要给这些难民创造有尊严的、安全和自愿的返乡条件。现在您觉得这种条件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还是说没有达到?

徐浩良:现在实际上我们是开始在做这些事情。过去六个月实施谅解备忘录的过程当中,我们开发署和难民署的团队访问了50多个村庄,和100多个村民的小组进行了深入座谈。大家讨论了几百个不同的想法。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设计了35个可以很快达到成效的小型项目。在我访问期间,这些项目得到了政府的批准,我们接下来很快会实施这35个项目,让还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不同种族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比较现实的实惠,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也让在孟加拉国的难民看到,将来他们自愿、安全回来以后,他们将来的生活会有比较好的希望。

记者:您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吗——这些项目?

徐浩良:其中有一个河岸的修补项目。在一个村庄有一个七公里的河岸,都是泥土做的,有些地方已经坍塌了。现在是旱季,但是雨季来了的话,这是海河交界的地方,有盐碱的水会溢到农田里面,造成农田生产的损失,所以这个村庄的老百姓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把河岸修补一下。这个项目可以用100个劳力工作四个月,用提供现金来补偿他们劳力的方式,把这个河岸修补好。这是其中一个项目,给老百姓带来很实在的受益。还有一个项目是我看到的一个学校——一个很普通的学校,一个大间房屋,这个大的校舍里面没有分成一个一个的教室,不同班级在里面同时上课,可想而知这种混乱的情况影响教育的质量。这个村庄提出来我们可不可以帮他们在这个校舍里面分成几间教室,建几堵墙,把天花板装一下。还有一个项目就是帮助改善他们的技能,让他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帮他们解决种子的问题,怎么样播种、耕耘,粮食收割下来能够保存得更好,让他们的收益增加。这些都是在几个月内就能实施、见效的项目。

 

若开邦一处境内流离失所者营地中的一名青少年。
儿基会/Ruslana Sirman
若开邦一处境内流离失所者营地中的一名青少年。

 

记者:除了难民署和开发署之外,还有其他的援助机构在当地开展行动吗?

徐浩良:在目前情况下,只有一些国际机构有能力进入到若开邦北部实施人道援助的项目,发展项目还很少。这些国际机构包括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的粮食署,儿童基金会等等,很有限的一些机构能够得到许可。

记者:对罗兴亚人来说,对他们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限制就是他们没有公民身份。这个情况是怎么样形成的?将来解决的前途又是怎么样的?

徐浩良:很多罗兴亚人在最近的过去实际上都有公民权利。缅甸宪法承认135个少数民族,罗兴亚人不在其中。问题在于过去几年当中,在2011年、2012年左右,他们所拥有的给予他们一定公民权的证件被取消了。一些民粹主义比较强烈的当地官员认为有很多非法移民从孟加拉国进入到若开邦,增加了对经济资源的争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要解决,一个办法就是把他们的权利取消掉,然后重新来认证谁是我们这里的公民。这再加上军事行动就造成了更严重的影响,所以他们现在变成了难民。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够让他们回来,让他们能够参与公民权利的认证——要很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难民不愿意回来,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参加公民权利的认证。他们认为我们本来就是公民,为什么要参加认证?如果参加,我们不被承认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但我们必须合作才能解决。安南的委员会报告已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很切实的方法,怎么执行这些建议是我们最根本的问题。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右五)于2018年12月10日在缅甸若开邦会见了该邦议会议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图片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右五)于2018年12月10日在缅甸若开邦会见了该邦议会议长。

记者:在这次访问当中,您也会见了缅甸的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在您与她的交谈当中,您感觉昂山素季对于解决若开邦问题——罗兴亚人的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她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徐浩良:昂山素季和她的政府的立场政策是很明确的。在她的政府的主导下,邀请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组建了若开邦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提出了88条建议,从根本上来解决若开邦一些非常顽固和困难的问题。昂山素季的政府也公开接受了这88条建议,尽管他们说,我们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施所有的建议,但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了很多建议。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很多的历史根源,有很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的。国际社会如果只是对它谴责、对它进行制裁的话,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没有帮助。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合作当中能够切实解决一些根本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条件。国际社会的压力目的是让缅甸政府有一些危机感。国际社会也认识到制裁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在联合国有不同的声音,在安理会也有不同的声音,国际社会也有不同的声音。联合国秘书长已经表态,很明确,侵犯罗兴亚人人权的行为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他也认命了特使帮助国际社会和缅甸政府进行对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访问当中,我也强调,解决罗兴亚人问题的根本是要靠政治进程——国内的政治进程,要进行政治讨论,各个民族之间要相互妥协,公开、明确地讨论共同生存的问题;还要解决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问题。当然在近期要靠人道援助来解决拯救生命的问题,短期内要让这些难民在有尊严的情况下尽快的返回他们的家园。

以上是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接受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采访。

 

Soun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