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鱼类产量今后十年将显著增长 但仍面临重大挑战
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报告预计,到2030年,来源于捕捞和水产养殖的鱼类总产量将会增长到2.01亿吨,比目前的1.71亿吨的产量增长了18%。
但报告指出,今后要实现增长,就需要在以下领域取得不断的进展,包括加强渔业管理体制、减少损失和浪费、解决诸如非法捕捞、水体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说,"要达到粮农组织订立的让世界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目标,渔业非常关键,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扶贫济困方面,渔业的贡献与日俱增。渔业正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需要减少某些鱼类的捕捞占比,以免影响生物可持续发展。"
《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显示,2016年野生鱼类捕捞量为9090万吨,比上一年略微减少了2百万吨,主要原因是秘鲁鳀鱼数量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发生的周期性波动。
总体而言,野生鱼类捕捞量在1990年代达到高峰,之后大体保持稳定。
尽管如此,几十年来世界上鱼类的消费量不断增加——1960年代人均消费量为近10公斤,而2016年达到了20.4公斤。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水产养殖业产量的增加,根据《2018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在2016年,水产养殖业的产量达到了8000万吨,提供了人类所有食用鱼类总量的53%。
为了满足对鱼类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人们正努力减少在海上丢弃或捕捞后扔掉的鱼的数量,转而把这些鱼加以利用,例如用来生产鱼粉。
粮农组织监控下的主要商品鱼类中,59.9%处于生物可持续的捕捞状态,而33.1%则处于生物不可持续的捕捞状态,也就是《2018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所描述的"令人担忧的"状态 。而40年前,粮农组织监控下的鱼类中,仅有10%处于生物不可持续的捕捞状态。
报告警告说,在可持续渔业领域,世界已经出现分化,在发展中国家,鱼类被过度捕捞,造成鱼的捕捞量和存量境况不断恶化,抵消了发达国家在渔业管理和存量状态上取得的改善。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政策协调、财政和人力资源调动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方面。
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全球渔业捕捞量在10%的幅度内变化,捕鱼地点的分布预计将发生显著变化。在许多依靠捕鱼为生的热带地区,捕捞量可能会降低,而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则可能上升。
报告指出,捕鱼地点分布的变化,将带来重大的运营、管理和司法影响。需要开展研究,制定战略,以帮助渔业部门及该部门所利用的鱼类平稳适应气候变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合作,解决丢弃的捕捞工具和塑料微粒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问题。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应优先开展下述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海洋中的丢弃物和塑料微粒;更新升级回收计划,实现"循环经济";逐步淘汰一次性使用的塑料。
目前,全球近6000万人口直接在渔业和水产养殖业谋生,这些行业在2016年的初次销售额高达3620亿美元。鱼类对较为贫穷国家的饮食方面所作出了关键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