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的好帮手“菌草”——访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8:36)

可持续农业的好帮手“菌草”——访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8:36)

下载

中国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研究员一生酷爱研究草。他从1983年开始研究用草本植物代替阔叶树栽培食用菌,由此发明了菌草技术。30多年来,菌草技术已经扩展到生产动物饲料和燃料等,进而运用到水土流失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5月底于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林占熺教授把这一技术介绍给各国外交官,旨在助推发展中国家开展可持续农业的努力。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今年5月26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纽约总部举办了一个研讨会,题为“落实2030年议程:增强发展中国家通过菌草技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能力以减轻贫困并促进生产性就业”。这次研讨会的主旨发言人是来自中国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的所长林占熺研究员。

在研讨会后,林教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他最早从事研究菌草的初衷。他说,在80年代之前,人工栽培食用菌主要是利用阔叶树,他从1983年开始研究用野生和人工种植的草本植物代替阔叶树栽培食用菌,目的是为了解决栽培食用菌受林木资源制约的问题。同时,菌草的阳光利用率很高,太阳能转化成菌草的转化率是阔叶树的四到七倍,而且菌草栽培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也更高。从那时以来,30多年过去了,林教授对菌草的研究已经拓展到了更加广泛的领域。

林占熺:“菌草是一个新的领域,它不是单纯的一种草,或者几种草,我们选育出的是46种草。最早的时候是以菌草来栽培食用菌,后来研究深入拓展,拓展到菌草菌糟饲料――菌草作为饲料,成为优质饲料的一个部分。然后再拓展成生物质能源,用于发电和生产沼气。还作为生物质材料,做纸浆、板材。最近这些年,我们又把它拓展到生态治理。”

菌草技术曾先后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和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获奖,而且从一开始就被推广到其他国家。

林占熺:“我们最早的时候是92年把这个技术与日本合作,日本很需要。后来我们就跟其他的国家――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合作,比如说还处在部落经济的地方,像巴布亚新几内亚。我们把这个技术想办法简化,适应当地村民的需要,简化到当地的村民一看就懂,一做就会,一做就成。因此这个技术在最落后的国家和最先进的国家都能使用。我们在商务部和外交部、科技部的支持下,通过援外国际合作在国外建了10个基地,都在发展中国家,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马来西亚、泰国、南非、卢旺达、莱索托。”

早在1994年,菌早技术就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先合作项目,同时也被中国外经贸部列为发展中国家先进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不论用菌草来栽培食用菌,还是生产饲料、燃料,它都能够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林占熺:“生产板材――我们有一个示范基地就是在黄河中游,这个示范基地种植绿洲1号。我们按亩来说,一亩绿洲1号能生产7立方米的板材,1立方米的板材价值是3000块钱,这个价值要比现在农业开发高得多。”

林占熺教授表示,近30年来,在菌草生态治理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与示范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生态治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他举例说,菌草对水的利用率很高。秸秆作物生长产量最高的目前是玉米,种植一公顷玉米需要4500吨的水,种植1公顷巨菌草也是4500吨水,但巨菌草的产量是玉米的三倍。

林占熺:“最早我们是在福建的长汀崩岗,在崩岗三个月就解决了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后来又把这个技术发展到西藏林芝地区,在雅鲁藏布江的河两岸,海拔在3670米的高寒地区,菌草治理流动的沙丘,也取得成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把菌草生态治理运用到黄河中游的阿拉善,阿拉善河段前几年85公里长河段流到河里面的泥沙达到一亿吨――现在当然比较少了――经常有8到10级的大风,一年这个沙向河流推进8到10米,也是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一。2013年我们在那里治理实验,又获得了成功。在这基础上,我们又继续往前到鄂尔多斯,通常把它叫做地球环境的癌症,比砒砂岩的治理,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突然下雨的时候就成了泥沙流到河里面去,天晴以后就像石板一样什么都不长。我们采用巨菌草结合起来,治理得很好。今年我们又继续往黄河上游发展,去年在黄河上游植被恢复找到适合当地的一些方法。”

林占熺教授表示,国家非常重视菌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2011年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建立了“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又组建了“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并给予了这两个创新平台很多优先政策,汇集了数十名科技人才。中心还在继续培养一些新兴力量,并期待着让菌草在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可持续农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林占熺:“我希望今年能够在尼罗河流域九个国家利用菌草进行生态治理,来扶贫,促进产业发展,让非洲的各国人民分享我们国家的技术。菌草技术源于我们中国,但是它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世界和人类。”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图片/ William 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