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人在铁塔上装置东方白鹳人工巢。

【音频专题】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守护者——专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

中国绿发会
电力工人在铁塔上装置东方白鹳人工巢。

【音频专题】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守护者——专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

气候变化与环境

一年两度的“世界候鸟日”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候鸟面临的威胁以及候鸟生态的重要性,从而凸显出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紧迫需要。按照惯例,今年的世界候鸟日被定在5月和10月的第二个周六,也就是5月13日和10月14日。《联合国新闻》为此采访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请她介绍了近年来候鸟保护工作在中国取得的进展。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鸟类迁徙是一个自然奇迹。候鸟飞翔成百上千公里,寻找最佳的生态条件和栖息地来繁衍后代。移徙是一段危险的旅程,涉及范围广泛的威胁,这些威胁往往来自人类的活动。

候鸟长途飞行跨越不同国家之间的许多边界,而不同国家的人们及其习惯各不相同,鸟类面临的威胁也不尽相同。同时,候鸟越冬和中途停留地点的丧失可能会对鸟类的生存机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候鸟的保护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整个迁徙路线上进行合作,分享知识并协调保护工作。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发会”)研究室主任杨晓红与《联合国新闻》分享了她所参与的中国候鸟保护工作的经验。

杨晓红在新疆卡拉麦里调查金雕。
中国绿发会
杨晓红在新疆卡拉麦里调查金雕。

杨晓红:“我们主要在2019年就开始做候鸟整个迁徙路线上的工作。主要是东亚到澳大利西亚这条线上的候鸟迁徙的安全保障。还有就是通过保护地工作,把大鸨这个物种从北到南整个迁徙路线上的点全都覆盖到了。还有一个物种是东方白鹳,在这条中线,就是沿着海岸迁徙的那条路线上,所有的迁徙点我们都有志愿者,有守护。”

缓解“鸟线冲突”

杨晓红介绍说,全球有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中间的一条是从北方的俄罗斯到中国的东三省,然后到环渤海,再一直南下到江西,之后最远会到广东、香港。绿发会在这条线上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协调候鸟保护与人类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供应之间的平衡。

2022年早春,回到江西鄱阳湖一带在铁塔安家的东方白鹳。
中国绿发会
2022年早春,回到江西鄱阳湖一带在铁塔安家的东方白鹳。

杨晓红:“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电力能源是一个最基本的支撑。大量的地方都出现了电线、电杆、电网。空中这种很密集的设施就对候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候鸟迁徙通道上就会发生鸟撞。因为环境改变,鸟类缺少高大营巢的树木,这些鸟类,特别是东方白鹳就明显地、很聪明地找到了这种电塔成为它的寄居点。包括部分猛禽也到电塔上去安家。

这跟电网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因为在电网的安全手册里边以前会把这些称之为鸟害,就是只要出现鸟类的巢也好,还是说它撞线也好,就会当成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会即时清除。不光是电力企业,有时候还有铁路、无轨电车等,都很容易说在保生产为第一的前提下,肯定是先保生产,而不会兼顾鸟类。

候鸟生命线项目点的电力工人为白鹳检修鸟巢。
中国绿发会
候鸟生命线项目点的电力工人为白鹳检修鸟巢。

我们就是主要在做缓解所谓的鸟线冲突,我们会给电力设施和鸟类之间找一个平衡,能不能够让电塔、电线或电杆成为鸟可以栖居的一个地方,或成为它的栖居地。至于安全上的问题,我们会用物理防治或者是隔离,比如挡板、防护罩、防护套,就是所有敏感的电气元件不能够被鸟粪污染,不能够被巢枝干扰,因为它会导电,相间距离如果变小的话,就会断电跳闸。所以敏感电源器就给它做一些隔离。

另外就是在附近营造一些相应的生态环境或者是给鸟做人工巢,就是用废旧的塔架,把鸟引导过去。就是希望在这个电网密布的情况下还让它们能够迁徙,能够生存,能够共存。”

在青海开展的候鸟生命线项目。
中国绿发会
在青海开展的候鸟生命线项目。

提前为鸟类迁徙留通道

绿发会与中国所有省市的电网保持沟通,共商人鸟共存的方案。杨晓红认为,项目建成后的保护工作固然重要,项目的前期规划更是不可或缺。

杨晓红:“所有的重大的包括电力工程在内的建设工程,都是要求做环境影响评价的。但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最初完全没有注意到鸟类迁徙——要给它留一个位子,留个通道。这也包括机场的建设,飞机场也是一样的,很多就是建在迁徙通道上。现在迁徙通道上,每年的候鸟迁徙季就会有大量的鸟类跟飞机对撞,要么是干扰飞机飞行,要么就是直接撞线。因为特别是对鸟类幼鸟来说,它是没有经验的,遇上大雾或者大风天气就很容易出现这种事。

规划这个环节是很大的一个缺陷,所以现在大家一直在推这个,希望它能够改变——环境影响评价里面要加上生物多样性的这种条款,就是要明确考虑到特别是敏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如果把这些加进去,在规划上前期就避免了(问题),就不会再像我们现在这样做后期的一个补救。”

杨晓红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鸟类资源。
中国绿发会
杨晓红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鸟类资源。

鼓励公众参与

中国绿发会除了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法”这样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实施,还通过各种宣传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候鸟保护。

杨晓红:“我们会依托电力部门成立的工作站,还有我们原有的保护地,去开展互动的活动。开展活动的时候就会把当地的居民给吸纳进来,或者就直接走到当地的居民中间去,因为最理想的状态——我们想做的就是巡护。

巡护中如果发现了鸟类受伤或需要救治,就跟政府部门和野生动物救助站联系,会建立一个联动关系,这样的话,志愿者和周边的居民是可以加入到整个救护的过程中来的。可以加入到巡护也行,救助也好,其实是把企业、政府和民间都融到一起了,就是我们的整个循环链条,你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加入到任何一个环节,你都可以发挥作用。

所有的志愿者的经验全部都叠加进来,把个人的力量也带进来,经验也带进来,然后再跟政府做一个联动救助。总之就是一个目标:就是让候鸟的迁徙通道能保证安全,尽量地减少它的损失。”

环渤海地区今年新生的白鹳宝宝。
中国绿发会
环渤海地区今年新生的白鹳宝宝。

释放生态空间

杨晓红特别强调,人类越来越多地占用地球资源,给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挤压。其他物种的健康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至关重要,人类必须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存。

杨晓红:“从地球进化的角度来讲,鸟类本身就是地球生命的一个部分,甚至比人类出现得还要早。人类才是几百万年前出现的,从这个进化史上看,鸟类早就是地球的主人了,鸟类是整个生态链中或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我们从生态的观念来看的话,一个物种往往牵连着一二十个物种、二三十个物种,它是彼此相互关联的。这个关联不管你认识到了还是没认识到,它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物种再交织成一个安全的生态网。如果生态网上的物种消失得越多,这个网就会越破碎,最后人类也在依托于生态网而生存。所以说,鸟类的消失其实是危及人类自身的生态安全的。

如果人类释放出较大的生态空间出来,比如不去挖煤了,也不破坏地表了,然后也不阻断江河了。能够把能源问题解决,这样我们的生态空间就多出来了,就相应地又多了人和其他生物的一个共存的空间。所以我觉得如果要乐观的话就在于,我们必须对技术有一个新的突破,靠人类、靠自己的大脑或者有这样的责任去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整个都在相应的改变,为其他的物种留更多的空间。比如我们以前是大量的消费,包括塑料袋大量使用。改变其实就在减少人类对原生自然的干扰,减少对其他物种的侵犯。这个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以上是《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