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式的“昆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草案出炉

在印度尼西亚,许多人依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谋生。
图片:CIFOR/Ulet Ifansasti
在印度尼西亚,许多人依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谋生。

“巴黎”协定式的“昆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草案出炉

气候变化与环境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今天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第一份正式草案,以指导到2030年全球如何为保育和保护自然及其为人类提供的基本服务而应采取的行动。

框架草案的出台经过了两年多的讨论。这份框架将在今年夏末的在线谈判期间进一步完善,然后提交给《生物多样性公约》的196个缔约方,以便在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第15次缔约国大会上审议通过。

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 Mrema)表示,需要在全球、区域和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政策行动来转变经济、社会和金融模式,以便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趋势“到2030年稳定下来”,让自然生态系统在之后20年得到恢复,“到2050年前将实现净改进”。

4大目标、10个里程碑、21个具体目标

框架草案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景的四大目标。到2030年,这四大目标各有2-3个里程碑。

  • 像2015年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一样,这份框架还设立了到2030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实现的21个具体目标,其中包括:
  • 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特别重要的区域,得到保护; 
  • 进一步将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率降低50%,并控制或根除这些物种以消除或减少其影响;
  • 将流放到环境中的富营养物质至少减少一半,将杀虫剂减少至少三分之二,并消除塑料废物的排放;
  • 通过基于自热的方法,每年至少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工作做出相当于100亿吨二氧化碳的贡献,并且确保所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都避免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重新调整、重新利用、改革或消除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激励措施,每年至少减少5000亿美元;
  • 从所有来源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资金增加2000 亿美元。

细化目标和执行监测

《生物多样公约》还将陆续公布三个文件,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执行指标监测框架。

这份框架旨在激励政府和全社会,包括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民间社会、青年和企业以及金融机构采取这一紧迫的变革行动。它将主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活动来实施,并辅以国家以下、区域和全球层面的行动。

公约执行秘书穆雷玛强调:“这是一个力图取得成果的全球性框架,可供《公约》的196个缔约方制定国家和区域目标和指标,根据需要更新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并促进在全球层面定期监测和审查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