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啸意识日:联合国呼吁推广仙台减灾框架目标 提升各国抗灾能力
世界海啸意识日:联合国呼吁推广仙台减灾框架目标 提升各国抗灾能力
11月5日是“世界海啸意识日”。今年的国际日将着重推广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天发表致辞表示,降低灾害风险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中发挥关键作用。他鼓励各国政府、地方当局和建筑业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并投资于提升抗灾能力。
古特雷斯表示,今年是印度洋海啸15周年,14个国家的23万人在这场海啸中不幸丧生。从那以后,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东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其他海域的预警系统都得到了大幅改进。数百万条生命由此获得拯救。
他说:“从过去二十年来不断增加的经济损失中可以明确看出,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防灾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这些设施对于避免在海啸、地震和极端天气事件期间可能发生的重要公共服务中断至关重要。”
古特雷斯强调,灾害风险依然巨大。估计有超过7亿人生活在低洼沿海地区;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10亿。同时,由气候紧急情况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进一步加剧海啸的破坏力。
联合国纽约总部今天将举行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一国际日,包括由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举行的“世界海啸意识日代际对话直播”,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澳大利亚、智利、日本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行的高级别活动。
第74届联大主席穆罕默德-班德在致辞中支出,在过去20年,海啸导致超过25万人丧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所有灾害经济损失的10%。
穆罕默德-班德指出,今天活动的主题非常重要——减少灾害对关键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并限制其扰乱基本服务。 被损坏的基础设施限制了人们获得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机会。最脆弱的群体将遭遇粮食不安全、失去收入和教育机会。而且,当重建努力滞后或不全面,这一群体将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然而,穆罕默德-班德指出,《巴黎气候协定》、《2030年议程》和《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都是保护全球最脆弱社区的工具。在这方面,年轻人一直在发声。他呼吁成员国继续让年轻人参与治理事宜,来推进实现目标,同时,也需要足够的金融机制来完善国家战略。
联合国数据显示,海啸是罕见事件,但可能极端致命。过去100年中发生的58场海啸,共夺走了26万多人的生命,平均每次4600人,超过其他任何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波及14个国家,造成约22.7万人死亡,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受灾最为严重。 这场海啸发生三周后,国际社会聚集在日本兵库县的神户,通过了为期10年的《兵库行动纲领》, 这是第一项有关减少灾害风险的综合性全球协定。 各国政府还建立了印度洋海啸报警和减灾系统, 该系统包括多台地震仪和多座海平面监测站,能向各国的国家海啸信息中心发送警报。 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将每年的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意识日”,旨在加强公众对于海啸这一严重自然灾害的了解,并分享各国的创新性减灾办法。
选择11月5日作为年度纪念日,是为了纪念日本“稻村之火”的故事。在1854 年的一次地震中,一名农夫看见潮水倒退,这是海啸即将来临的征兆。他放火烧掉了自己的所有收获,以警告村民逃到高地。之后,这名农夫建造了一个堤坝,并在堤坝上植树以抵御波浪。
同年,各国通过了《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并于2016年启动了“仙台七运动:七年七目标”( Sendai Seven Campaign),重点关注减少灾害带来的重要基础设施破坏以及基础服务中断。
联合国指出,到2030年,预计全世界50%的人口将生活在受洪水、风暴和海啸影响的沿海地区。投资具有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早期预警系统和教育对于拯救民众生命,以及保护其财产免受海啸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