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联合国畅谈中国文化脉络(13:17)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联合国畅谈中国文化脉络(13:17)

下载

金秋10月,文化学者、以文化大散文开启一代文风的著名作家余秋雨应联合国中国书会之邀,来到位于纽约东河之畔的联合国总部以“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脉”举办主题演讲。余秋雨教授以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带着现场的数百名听众进行了一场探索中华文明脉络和地位的文化之旅。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肖凡的报道。

在许多人看来,余秋雨教授身笼罩着不少耀眼光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以及鲁迅文学奖、台湾白金文学作家奖的获得者……10月18日下午,当他和夫人,著名黄梅戏表演家马兰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哈马舍尔德图书馆礼堂时,出现在听众面前的却似乎只是一对彬彬有理、儒雅、时尚的文化人。

站在座无虚席礼堂里,一身合体黑色西装的余秋雨教授,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许多人都曾经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在世界背景下,中国文化处于什么地位,其脉络又在何处?

余秋雨:“中国突然变成一个受人关注的世界性的存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对比,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其实,归根结底的对比,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对比。你在问自己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当然表面上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某的女儿,我是某某的父亲,我出生在何处……其实仔细一想,这些东西都不是非常重要,决定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只有一个东西——文化。我对文化的定义内容要深厚得多,并不是指这个人能唱几句京戏,这个人能背几句古文。文化,按照我的定义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欧洲有一个大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讲过,这种共同体最后沉淀成为一种集体人格。个人的文化,不是表现在你的学历、你的文凭之上,而是体现在你的人格上。集体也是一样,最后就表现为一种集体人格。为什么很多朋友对我们中国游客在巴黎旅游的时候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感到很痛心呢?因为这是一种集体人格,他们可耻的行为让我们感到羞耻,这并不表现在他们能不能背古文,而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品格的行为方式上。”

余秋雨随后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之下,选择七个重大对比点与其他重要文明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对比。这七个对比点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分别是大门槛、大智慧、大帝国、大融合、大时代、大保守(大衰落)、和大探索。

余秋雨:“中华文明跨入古文明的门槛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肯定不是第一名。第一名是现在情况相当不好的伊拉克——巴比伦文明,或者叫两河文明。第二名是埃及,尼罗河下的文明,金字塔下的文明。这两个文明比中华文明跨入成熟文明门槛早1000多年。第三名是印度文明,印度也是两河,一个恒河,一个印度河。中国第四名。所以我们一般讲古文明说四大文明,在时间上,我们第四名。大家会问,跨进门槛的标准是什么?有三个标准是国际公认的,第一是必须有文字,第二,必须有金属冶炼,第三必须有集中居住的村寨。这是第一个大对比,我们是在4200年前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这个对比还带来一个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的结论——这四个古文明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没有湮灭的、发展到今天还存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文明。”

在讲到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大智慧时,余秋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比地讲述了古希腊、印度和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思考。

余秋雨:“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过,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人类经历了一个轴心时代,人类智慧的轴心就在那时转动,而不是现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人类出现最聪明的人最多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奇怪,我们很骄傲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错了,最聪明的人都在那个时候产生了,我们这些人最多是他们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我们不太象样,他们很厉害。曾经有自然科学家说,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的人在那个时候出现?是不是当时地球的轨道发生了一些变化?能量有了特殊的照射等等,这我们不去管他。我们只看事实——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死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古希腊最有学问的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差了7岁……就在那个时候,那些了不起的人差不多同时出现了,为什么那么优秀的人都出现在那个时候?原因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次智能大爆发中,中国人没有缺席。我曾经在一本书里比较有趣地写过这么一番话:‘在那个时代,当希腊的智者在亚德里亚海岸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的时候,印度的智者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和神的关系,中国智者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和人的关系。’他们一方面思考人和物,所以他们后来自然科学特别发达,一边思考人和神,所以他们超自然,超验的实践特别发达,我们诸子百家不管哪一家都是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事情没兴趣,对物也没有太大兴趣,这是谁分工的?不知道。”

余秋雨认为,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有三大优势和三大弱点。

余秋雨:“中国文化一路跌跌绊绊走过来,有几个最好的优点。我希望大家记住有‘三个道’。在人格理想上,我们坚持了君子之道。孔子、孟子的话,千言万语,最后对我们的遗嘱只有一句话:只要是中国人,希望你们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是儒家学说落实到人格品格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遗嘱,因为世界各国的人格理想各不相同。有的国家的人格理想是先知,有的是绅士,有的是骑士,有的是武士,而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跟小人对比着讲的,君子怎样,小人怎样。最重要的是君子怀德,而且君子必须坦荡荡,君子必须成人之美而不能成人之恶。君子其实不一定文化程度很高,农村老大爷里面也有君子,在文化程度极高的大学校长里面也有小人啊,而且,我们自己内心也有小人和君子的战斗。第二,在行为模式上我们实行礼仪之道。第三,在思维模式上,我们普及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的是什么呢?庸字在中国文字上经常跟‘庸俗’的庸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家以为是不好的——两面讨好,和稀泥的人是中庸之道。不,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中是选择中间值,庸是选择寻常态。他认为,一切极端化的东西,表明上痛快、爽利,其实后果严重。中国人不做这种事。”

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在余秋雨夫人马兰演唱的黄梅调《夫妻双双把家还》的优美旋律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论是演讲者还是听众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少人还沉醉在在一场色彩斑斓、横贯东西、跨越古今的文化之旅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之中。也许正如余秋雨所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肖凡,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