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未来发展合作急需调整思路、探寻创新模式---专访联合国开发署助理署长、亚太局局长徐浩良(9:10)

亚太地区未来发展合作急需调整思路、探寻创新模式---专访联合国开发署助理署长、亚太局局长徐浩良(9:10)

下载

近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2013-2014年亚太地区发展成果报告》,展示两年间开发署在亚太地区总计投入20亿美元的一系列重点项目的产出,以及通过各种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渠道在促进地区长线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开发署负责亚洲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署长徐浩良日前带着这份报告来到了纽约总部,与相关援助项目国和捐助国的代表进行座谈讨论,共同关注如何在国际社会协商制定2015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改善和拓展未来的亚太发展合作。徐浩良在接受联合国电台专访时强调指出,亚太地区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挑战,其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联合国及其合作伙伴以及发展援助提供方如何能够根据不同国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援助,并有效解决亚太地区特有的发展难题,这需要各方的深入探讨,同时调整现有发展援助的方法和思路,探寻更加高效的全新合作模式。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亚太地区发展成果报告》推介会当天吸引了来自40多个接受国际发展援助的亚太国家以及英国等主要外援提供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和相关高级官员与会。开发署助理署长、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就此表示,这一方面显示出过去四十年来开发署与成员国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牢固信任感,另一方面也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亚太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发展挑战与三十年相比已经大相径庭,其发展援助需求在不断变化,相关国家对国际援助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期望值也在逐步升高。

徐浩良:“亚太地区最近十年、十五年,它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家的收入增长了,人类发展指数也提高了,这说明国家应对发展问题的整体能力提高了。过去十年当中,将近7.5亿的亚太贫困人口脱贫了,所以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就很不一样。比如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这是一个非常凸显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气候变化的应对问题等等,有很多新的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发署)能够起些什么作用?这个就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受援)国家能力提高了,它们对我们的需求不一样了,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应对它们新的需求,这是我们这次会议探讨的其中一个问题。”

根据开发署报告显示,亚太国家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2010-2012年间,亚太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4%提升到了25%,许多国家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尽管如此,全球63%的贫穷人口仍然居住在亚太地区,也就是说亚太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两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仍然高达17亿。正是因此,与会各国代表一致认为:扶贫、减贫、脱贫以及减少不平等仍然应该是未来联合国援助行动的重点,同时关注一些新的由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徐浩良:“比如说,我们的预测表明:在东亚地区,人口红利已经几乎没有了,但在东南亚还有二十年左右的人口红利,在南亚可能还有三、四十年左右的人口红利。如果要让这些人口红利能够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你必须现在就要采取一些相对正确的政策,包括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的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等,我们必须现在就要讨论这些问题。还有比如说关于城镇化,城镇化今后三十年在亚太地区会翻倍,增长速度非常之快;城镇化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从农村移到城市,它牵涉到一些列的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管理问题、基层治理的问题,包括人文和心理发展支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很多国家来讲都是一个新的挑战,那么有些国家提出来在这方面希望开发计划署能够和它们一起合作。还有很多国家提出来,在妇女平等方面,它们认为对国家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我们和它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还有比如说关于新能源的发展,包括一些小岛国提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这些问题,它们都提出来是将来需要合作的重点。 ”

徐浩良在专访中强调,过去十五年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合作框架。开发署与亚太地区36个国家政府通力合作,将“千年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在减贫、民主治理、选举援助、防灾减灾、保护自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商定2015年后的发展规划,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亚太成员国迫切希望联合国能够帮助它们将新的国际发展框架转化成适应具体国情的行动目标及援助方案,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已经实施多年的传统合作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徐浩良:“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亚太地区的合作一直是援助国和被援助国这样一个关系。现在亚太地区基本上都是中等收入国家,传统援助国已经不在这些国家投入援助资金,那么它们的发展资金怎么解决?这就需要牵涉到国内资源的使用问题。我们和它们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援助国和被援助国,还是平等的发展伙伴这样一个关系。在拉丁美洲,合作国家政府提供的资金已经占到我们项目支出的70%以上;阿拉伯地区,传统受援国提供的项目资金已经达到项目总支出的将近30%;在非洲地区,政府提供的资金已经达到6%;在亚太地区呢,这个资金只有3%。在亚太地区发展这么快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要探讨怎么样(改善)将来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资金来源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我们在今后一两年之内要注重的问题。”

徐浩良分析指出,过去三四十年间,由于亚太地区大部分都是低收入国家,因此传统官方发展援助在该地区投入非常多。近年来,随着亚太经济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依据平均收入提供的援助资金因此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同时,开发署亚太局也已经不再是向受援国单纯提供资金的一个机构,而转变为提供专业知识、专家网络和高附加值,并且能够号召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机构。因此,受援国应该在未来发展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同时相关各方需要转变思路、确保未来的合作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并有效应对现有各种挑战。

徐浩良:“我觉得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从我们本身能力的建设,到我们思想观念转变。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多办公室、很多工作人员都习惯管理大量的资金,那么现在没有大量资金管理了,怎么样来(重新)认识我们的附加值,怎么样来认识我们的价值,这是一个观念性的转变,必要要适应新的环境、有新的能力,能够继续提供对受援助国有实际效益的支持。这是一个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很大的挑战。从受援助国家或者合作伙伴国家来讲,我觉得很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能够把重点定下来,因为发展的挑战非常非常多,但是(援助)资金有限,不管从各个角度,从国内来也好、从国外来也好,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怎么样真正的把我们合作的重点定好,而且要保证有相当力度的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一起合作。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定重点,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

徐浩良表示,为了有效开展工作,开发署正在积极致力于建立一些创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广大亚太地区的人民进行深入接触,以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持续的发展挑战。例如在尼泊尔,开发署利用动画和电子游戏等方式教育年轻人消除基于性别的歧视;选举援助方面,开发署利用移动技术帮助不丹的候选人与偏远地区的选民进行交流;在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开发署借助一些简单的利用手机能够操作的软件,让边远地区的老百姓能够向政府提出公共服务需求以及建议;此外,开发署还通过其南南合作项目将中国成功的一些发展经验介绍到其他国家,例如将木薯生产工艺推广到柬埔寨,帮助提高了当地农民生产木薯的出口价值。

程浩,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联合国图片/Paulo Filguei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