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主席呼吁在加沙实行更长期的人道主义停火

因冲突而逃离家园的巴勒斯坦家庭目前住在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学校里。
儿基会/Hassan Islyeh
因冲突而逃离家园的巴勒斯坦家庭目前住在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学校里。

联大主席呼吁在加沙实行更长期的人道主义停火

和平与安全

在11月29日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到来之际,联合国大会今天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年度辩论会。联大主席弗朗西斯敦促会员国寻求共同立场,以善意相向,增强集体决心以结束巴以危机。

弗朗西斯表示,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恐怖袭击,随后以色列对加沙进行了毁灭性袭击,这一系列事件更加凸显了寻找和平和公正的解决方案以缓解中东局势的重要性。

他表示,如果恐惧、不信任、复仇欲望、仇恨和焦虑在人们心中持续加深,心理上的鸿沟将越致命,给后代带来的阴影将越深远。如果没有公正、持久和全面的和平,中东地区的持久安全和稳定不可能也不会实现。打破冲突、暴力和相互痛苦的无休止循环的唯一可行途径是根据大会决议,实现两国方案。

弗朗西斯对加沙的临时停火表示欢迎,并称之为“希望的曙光”。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他说:“我再次呼吁实现更长期的人道主义停火,以便加沙地带和所有受影响地区的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水和急需的医疗援助。”他敦促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人质,保障他们的人道待遇。他还强调,人道主义援助走廊必须保持开放和安全,援助必须被允许进入加沙和受影响的地区。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学校遭到了无差别破坏,弗朗西斯对此表示谴责,这些学校收容着100多万境内流离失所者。他表示,这场战争存在违反战争规则的行为,学校不再是不可侵犯的,也不再专门用于提供教育,这是无法想象的。保护平民必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他敦促各国“找回重建信任的道路”。这种信任应建立在《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所载的平等原则之上。他说:“重建信任,让冲突双方以及整个中东地区的父母和家人每晚都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安全入睡。”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中部扎瓦伊达设立的一个避难所获得急需的援助物资。
联合国新闻/Ziad Taleb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中部扎瓦伊达设立的一个避难所获得急需的援助物资。

古特雷斯: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承诺不会动摇

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致辞中表示,今年的国际声援日正值巴勒斯坦人民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在这一天,我们要重申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声援,重申巴勒斯坦人民在和平与尊严中生活的权利。

古特雷斯表示,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正在遭受一场人道主义灾难。近17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但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与此同时,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被占领西岸的局势有一触即发的危险。他对席卷该地区的死亡和破坏深感震惊,该地区沉浸在苦难、悲伤和心痛之中。

为此,首先要实行长期人道主义停火、不受限制地提供救生援助、释放所有人质、保护平民和制止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

他说:“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强烈要求结束对加沙的占领和封锁。早就应该在联合国决议和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坚定和不可逆转的方式落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安全地毗邻共存,以耶路撒冷为两国首都的两国解决方案。”

古特雷斯强调,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承诺不会动摇。今天以及每一天,让我们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实现其不可剥夺权利的愿望,为所有人构筑一个和平、正义、安全和有尊严的未来。 

国际声援日

1977年,联合国大会呼吁每年以11月29日为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举办纪念活动。

选择11月29日,是因为这个日子对于巴勒斯坦人民的意义和重要性。在1947年的这一天,大会通过了第181(II)号决议,名为"分治决议"。该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设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耶路撒冷是一个特殊的国际制度下的独立个体。在根据这项决议设立的两个国家中,迄今只有以色列一个国家已经形成。

巴勒斯坦人民现在超过八百万人,主要生活在1967年以来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生活在以色列;生活在邻国阿拉伯国家;还生活在该地区的难民营。

国际声援日传统上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关注巴勒斯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以及巴勒斯坦人民尚未实现其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事实,后者由大会确定,包括不受外界干涉的自决权、国家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权利以及返回他们被迫离开的家园和财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