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非洲捐赠的疫苗质量亟待提高

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一家医院,一名医护人员正在准备新冠疫苗。
图片:© UNICEF/Ismail Taxta
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一家医院,一名医护人员正在准备新冠疫苗。

向非洲捐赠的疫苗质量亟待提高

健康及卫生

非洲目前仅有超过6%的人口接种了新冠疫苗,与高收入国家70%的覆盖率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非洲得到的疫苗捐赠还存在“质量问题”——很多疫苗抵达非洲时即将过期。

非洲疫苗采购信托基金 (AVAT)、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Africa CDC) 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牵头的新冠疫苗采购机制今天发表声明,呼吁提高向非洲捐赠的疫苗的质量。

非洲疫苗采购信托基金和新冠疫苗采购机制相互补充,支持在非洲国家实现为70%的人口提供新冠免疫的全球目标。迄今为止,已向非洲大陆运送了超过9000万剂捐赠的疫苗;此外,通过一些双边安排,非洲大陆得到了数以百万剂的疫苗。

临时捐赠:不提前通知,即将过期

这两个机构指出,疫苗捐赠一直是非洲重要的疫苗供应来源,其他来源也在加紧推进,但捐赠的质量有待提高。迄今为止大部分捐赠都是临时性的,几乎得不到提前通知,保质期也很短。“这种趋势必须改变”。

两机构指出,各国需要可预测和可靠的供应。在目前的情况下,各国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计划并确保使用保质期很短的疫苗,这会成倍地加大已经捉襟见肘的卫生系统的后勤负担。此外,这种临时供应占用了本可用于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地推广疫苗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冷链。

此外,一旦保质期已经很短的疫苗到达一个国家,过期的风险会增大,这可能会对疫苗的信心产生长期影响。

两机构强调,向非洲国家捐赠疫苗的方式必须使各国能够有效调动国内资源以支持疫苗的长期可持续推广。

新年新承诺

两机构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捐助者和制造商,从明年1月1日起遵循以下原则:

数量和可预测性:捐助国应努力以可预测的方式大批量地捐赠疫苗,以降低交易成本。

指定用途:捐赠疫苗不应指定用途,以实现最大效果并支持长期规划。指定用途使得根据公平原则分配供应并考虑特定国家的吸收能力变得更加困难,同时还增加了保质期短的捐赠占用冷链资源的风险。

保质期:捐赠的疫苗在抵达时应至少有 10 周的保质期,只有在受援国表示愿意和有能力吸收保质期较短的疫苗时才允许例外。

提前通知:至少提前四周通知潜在的接收国可以获得相关疫苗。

反应时间: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努力对关键信息进行快速反应。这包括制造商提供的基本供应信息,包括可用于捐赠的剂量、保质期、制造地点等;捐赠者的捐赠确认信息;以及相关国家的拒绝或接受确认。“最后一刻”才提供信息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复杂化,增加交易成本,可能并增加过期风险。

辅助设备:迄今为止,大多数捐赠都没有包括必要的疫苗接种用品,如注射器和稀释剂,也不包括运费,这意味着需要单独采购,导致了额外的成本、复杂性和延迟。因此,捐赠的疫苗应随附所有必需的辅助设备,以确保快速分配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