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难民日:联合国呼吁“与难民站在一起” 

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在向马拉维一个难民营的难民提供现金转移,用于在当地市场购买食物。
世界粮食计划署/Badre Bahaji
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在向马拉维一个难民营的难民提供现金转移,用于在当地市场购买食物。

世界难民日:联合国呼吁“与难民站在一起” 

移民与难民

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所发表的致辞中赞扬那些欢迎难民的国家。他同时指出,“如果我们要共同迈向一个更具包容性、没有歧视的未来,就需要有更多的支持——来自国家、私营部门、社区和个人的支持。“   

 

古特雷斯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前,曾连续两任担任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他说,在长达10年的任期内,他被难民的勇气、坚韧和决心所激励。 

他在致辞中感谢世界各地的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并再次表达他个人的钦佩之意,因为难民“教我们所有人知道了希望和愈合的力量“。 

他希望不仅在“世界难民日“,而且应在每一天,人们都与难民站在一起。 

古特雷斯表示,新冠疫情摧毁了难民的生计,导致他们身遭污名毁誉,并使他们过度暴露在感染病毒的风险之中。与此同时,难民再一次展示了他们作为必要工作人员和前线工作人员对收容社会的宝贵贡献。 

他指出,我们有义务帮助难民重建他们的生活。 新冠疫情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成功。他呼吁各国社区和政府将难民纳入其医疗、教育和体育领域。 

政治家的责任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格兰迪在世界难民日发表的致辞中指出,“世界难民日“这一日子应该提醒政治家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预防和解决冲突和危机。必须保护人民,不论其种族、国籍、信仰或其他特征如何。需要大声疾呼,反对不公正,而不是助长分裂和煽动仇恨。需要决心找到务实和持久的危机解决方案,而不是指责他人或诋毁受害者。 

他说,“世界难民日“也是一个赞扬难民顽强精神的机会——那些被剥夺了一切却继续前行的人,他们往往背负着战争、迫害和流亡焦虑的有形和无形的创伤。 

他表示,下个月,我们将在另一个舞台上看到他们向人们展示,如果融入社会,并获得与我们其他人相同的机会,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难民运动员将踏上起跑线,在东京奥运会上与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竞争。 

众志成城 

今年难民日的主题是:“团结一致,万事皆成“,旨在关注包容的力量,强调新冠疫情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成功。尽管难民和流离失所者面对种种挑战,但人们必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守护彼此的安全。一旦机遇降临,难民将可持续为建设一个更加强大、安全、具有活力的世界做出贡献。 

统计显示,每分钟就有20个人因战争、迫害或恐怖行动而流离失所。被迫流离失所者有以下几类:难民、寻求庇护者、境内流离失所者、无国籍者、回返者。 

1951年《难民公约》(《公约》)及其1967年《议定书》致力于保护难民,是全球仅有的明确涵盖难民生活最重要方面的法律文书。根据这两份文书的条款,难民至少有权在所在国接受其他外国人所享有的待遇,在许多情况下也有权享有与该国公民同等的待遇。 

1951年《公约》阐明了难民的许多权利,也强调了难民对东道国应尽的义务。1951年《公约》的基础是不驱回原则。根据这项原则,难民不应被遣返回其生命或自由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如果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足以危害所在国的安全,或是该难民已被判决犯有特别严重的罪行,因而可能给该国社会带来危险,则该难民不受不驱回原则的保护。 

1951年《公约》包含的权利有:不被驱逐的权利;非法进入缔约国领土而不受惩罚的权利;工作权;住房权;受教育权;接受公共救济和援助的权利;宗教自由权;向法院上诉的权利;在领土内自由行动的权利;获得身份证件和旅行证件的权利。 

最新趋势令人担忧 

联合国难民署在6月18日发布的最新年度全球趋势报告(2020 Global Trends Report)显示,尽管出现新冠大流行,2020年逃离战争、暴力、迫害和侵犯人权行为的人数上升到近8240万人,这比2019年底已经创下的7950万人的历史新高又增加了4%。 

报告指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时,160多个国家关闭了边境。然而,随着措施的改进,如边境体检、抵达时提供健康证明或临时检疫、简化登记程序和远程面谈,越来越多的国家找到了确保获得庇护的方法,与此同时努力遏制这一流行病的蔓延。 

报告显示,2020年是全球被迫流离失所人数连续第九年上升。今天,世界人口的1%处于流离失所状态:逃离国外的所有人中,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五个国家:叙利亚(670万)、委内瑞拉(400万)、阿富汗(260万)、南苏丹(220万)和缅甸(110万);世界上绝大多数难民——86%由危机地区的邻国和中低收入国家收容。最不发达国家向27%的难民提供庇护;土耳其连续第七年收容了全世界最多的难民人口(370万),其次是哥伦比亚(170万,包括在国外流离失所的委内瑞拉人)、巴基斯坦(140万)、乌干达(140万)和德国(1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