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 寨卡病毒冬季在中国发生大范围暴发的风险很低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 寨卡病毒冬季在中国发生大范围暴发的风险很低

寨卡病毒肆虐美洲多个国家,并呈现蔓延趋势,截至目前,该地区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根据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2月2日发表的声明,中国大陆尚未报告任何寨卡病毒病例,但仍有可能出现少数与旅行相关的“输入性”病例。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指出,城镇若有适合伊蚊繁殖生长的环境,也可能发生寨卡病毒疫情——在中国,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但当前冬季气候条件不适合伊蚊活动,故疫情在冬季传播的风险较低。根据目前疫情传播情况,寨卡病毒引起的症状往往较轻,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结膜炎等。这些症状通常在2-7天后自愈。在有伊蚊活动的地区,要减少寨卡病毒的传播,关键措施是避免蚊虫叮咬、防止蚊虫繁殖。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表示,世卫组织正在与中国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继续密切监测事态发展,商讨这一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寨卡病毒在中国发生大范围暴发的风险很低。

世界卫生组织2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应对寨卡疫情传播——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随即宣布,巴西密集出现的小头症病例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应对。《国际卫生条例》(IHR)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定义为“疾病通过跨国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从而可能需要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行动的特别事件”。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味着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应对卫生事件或疫情——此次则是要降低寨卡病毒对当前疫情国的影响,并控制病毒向其他国家传播。

寨卡病毒肆虐的巴西已出现4000例小头畸形症并导致49名幼儿死亡。因此,寨卡病毒和小头症新生儿增多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备受关注。对此,世卫组织表示,虽然尚未得到充分科学证实,但高度怀疑妊娠期感染寨卡病毒是导致小头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