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组织关注17世纪沉船“圣何塞号”宝藏遗址遭破坏

教科文组织关注17世纪沉船“圣何塞号”宝藏遗址遭破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艘由西班牙在17世纪初建造的大帆船“圣何塞号”在1631年因底部碰撞到海床于巴拿马海岸附近沉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2月11日表示,自2003年由私人搜索公司开始的对“圣何塞号”沉船遗址进行的搜寻和商业考古打捞活动并没有遵守科学标准,并对遗址和当地的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教科文组织对此深表关注。

教科文组织在11日表示,巴拿马政府对“圣何塞号” 沉船遗址的保护表达了关切,并于今年邀请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科技咨询机构的专家多次前往遗址地点进行考察,并对自2003年以来由私人搜索公司开始的对沉船遗址的商业考古打捞活动进行评估。

教科文组织表示,专家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该遗址所进行的考古研究的方式不符合当前专业的考古实践的标准,并对遗址造成严重毁坏。使用带有螺旋桨的分流器所产生的强大的喷水进行“挖掘”工作对沉船的考古遗址和当地的自然环境都造成了破坏。专家们表示,这些方式有悖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所允许的国际标准,而巴拿马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教科文组织表示,专家们指出,此项考古项目的重点只集中在寻找具有商业价值的物品,并对使用这种唯利是图的手法表示谴责。专家们建议巴拿马政府在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规定下进行与水下遗产有关的所有活动,以优先保护水下考古遗址,并鼓励当局推广科学的水下考古方式,同时组织对“圣何塞号”打捞上来的物品进行展览。

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于2001年通过,是第一份世界性的旨在保护水下遗产的国际公约。该公约试图确保对沉落在海底的遗产物品进行保护,结束商业寻宝和对沉船进行掠夺的行为,并允许对被掠夺物品予以没收。“圣何塞号”由西班牙在1611年建造,1631年从秘鲁前往巴拿马的途中因底部碰撞到海床而沉没。船上载有大量黄金和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