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关注亚太地区劳动力市场新变化与挑战

据国际劳工组织30日发表的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底,亚太地区的中产阶级工薪劳动者、即每天平均生活费在4美元之上的人口已超过6亿7000万,与1991年相比上涨了6500万。报告称,中产阶级就业增长的趋势在东亚地区尤为显著,在过去20年间,中产阶级劳工人口在全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不足5%迅猛增加至目前的60%以上。根据劳工组织预测,到2017年,亚太地区的中产阶级劳动力将占到全部劳动力的一半左右。
然而,报告同时指出,亚太地区的迅速经济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低收入劳动力脆弱性持续等相关问题。据统计,该地区在2011年有至少6亿劳动力生活在日均收入不足两美元的贫困线以下,有将近5亿劳工仅能勉强达标。此类“工作贫困(working poverty)”现象在南亚地区尤为普遍。
劳工组织就此表示,亚太地区贫困劳动力所面临的一大主要束缚便是缺乏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途径,使得他们无法寻找并获得需要更高知识技能的中产阶层工作。因此,为更多劳动人口提供高质量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机会、帮助更多在职人员完成大专职业教育,这将帮助他们掌握高水平的技能、去竞争更富有成效的工作岗位,并由此获得更好的工资和收入。
报告援引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相关数字指出,上述四国目前有2亿7000多万处境脆弱的贫困劳动力,其中很多是女性、自营职业工人(self-employed),而且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要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报告建议相关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从农业向拥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与服务的转变;优化劳动力市场治理,改善工作条件并提高薪酬待遇;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有效解决女性劳动力长期面临的就业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