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署推出“多维指数”测算贫困水平

联合国开发署推出“多维指数”测算贫困水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标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英国牛津大学7月14日共同推出了一个由双方合作开发的全新“多维贫穷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通过10个主要变量来全面测算贫困水平,从多层面生动反映贫困人群所面临的挑战。

该指数的开发者之一、牛津大学贫困和人类发展项目主管阿尔凯尔(Sabina Alkire)指出,对于贫困的确切定义以及贫困水平的精准衡量长期以来都是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较为常用的国际标准是由世界银行划分的一条“贫困线”,即家庭人均生活费每天不足1.25美元便属于贫困。然而,这一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它仅仅依赖于金钱收入,并未考虑到住房、安全用水等其它因素。此次推出的“多维贫穷指数”则如同一个“高分辨率透镜”,能够更全面的描述贫困,为公众展示一个更完整的全球贫困现状图。

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参与了新指数测算系统的开发。该办公室主任克鲁格曼(Jeni Klugman)当天向媒体表示,“多维贫穷指数”从不同层面生动反映了贫困的性质和程度。它利用10个主要变量来测算贫困水平,包括是否享有良好的烹饪材料、学校教育、电力、营养和卫生系统等。克鲁格曼说,将会在今年10月发布的《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便首次使用了“多维贫穷指数”来计算全球贫困人口数量。

据开发署介绍,新报告在汇总了来自104个国家、总计52亿人口的分析数据后确认,贫困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多维”问题。目前处于“多维贫困”状态之中的贫民人数在全球各地约有17亿,比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人口”统计数字多出4亿。而且,国别贫困程度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多维贫穷指数”测算,土耳其、埃及、摩洛哥等国的贫民人口大大超过用家庭收入来衡量的贫困者数量;而坦桑尼亚、尼加拉瓜、乌兹别克斯坦的贫困人口数量则出现了下降,由此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并不一定意味着贫困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