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占状态下参与奥运——巴勒斯坦人的体育梦想(6:58)

被占状态下参与奥运——巴勒斯坦人的体育梦想(6:58)

下载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被占巴勒斯坦领土加沙地带的田径运动员纳徳尔•阿勒马斯里(Nader al-Masri )庄严地高举巴勒斯坦旗帜带领另外三名运动员入场。这一场景使全世界的观众深切地意识到巴勒斯坦的存在,以及在这当今世界唯一一块处于被占领状态的土地之上,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衷、期盼通过体育缔造和平的强烈愿望。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巴勒斯坦在2012年12月被联合国大会赋予了观察国地位,尽管它还不是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但这并不妨碍巴勒斯坦参加国际体育组织。巴勒斯坦早在1986年就加入了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从此有资格参加亚运会,并于1995年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会员。此外,巴勒斯坦还是国际足联等一系列国际体育组织的会员。

今年6月初,第三届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巴勒斯坦奥委会主席拉杰卜少将(Jibril Rajoub)出席了这次论坛,并召开了记者会。巴勒斯坦奥委会主席曾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担任,而拉杰卜在阿拉法特时期曾担任安全官员。

拉杰卜: “我们曾经把武装抵抗当作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手段,但近几年以来,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抉择:走出冲突的唯一途径是和平手段。体育就是一种和平手段。让我们不要再扔手榴弹,而是比赛扔球。在年轻人当中促进体育的道德和价值观是巴勒斯坦的战略决策。”

由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人员和物资流动、行政、税收等多方面的严格控制,在巴勒斯坦开展体育运动并非易事。

拉杰卜: “不幸的是,我们的对家——以色列搞的却是侵犯,是对巴勒斯坦运动员、教练和各运动协会官员行动的限制,他们甚至阻碍友好的体育团队、专家和教练进入巴勒斯坦,包括来自国际足联的代表,体育器材也不允许运入巴勒斯坦。当巴勒斯坦建设体育设施时,尽管是建在巴勒斯坦领土上,但是如果靠近以色列定居点就会被迫停建。”

巴勒斯坦在1996年第一次派运动员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自那以来,巴勒斯坦已连续参加了五届奥运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有四名运动员参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派出了五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柔道和游泳比赛,在这五人当中,有四人未经参赛资格选拔,仅有一名柔道运动员通过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程序,这也是巴勒斯坦首次有运动员以实力争取到参赛资格。至今,巴勒斯坦还未夺得过奥运奖牌。

巴基斯坦运动员获准离开被占领土前往集训地点并参赛并非易事,巴勒斯坦青少年在被占领土举行比赛也有可能被以色列以安全原因而制止。更严重的是,在2012年11月中旬,加沙地带的一个万人体育场被以色列的轰炸机夷为平地,当地的奥委会办公室也被摧毁。

拉杰卜: “轰炸体育场和巴勒斯坦奥委会办公室是毫无理由的,这些办公室是由国际奥委会出资建造的。据我所知,而且以色列也不能否认,体育场和奥委会办公室没有被武装分子用来发射火箭弹。那种指称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公平的。”

被占巴勒斯坦领土由加沙和西岸组成,从2006年开始,巴勒斯坦内部出现了政治分化,西岸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加沙地带则由主张武装抵抗的哈马斯控制。

拉杰卜:“五年前,巴勒斯坦以近乎民族共识的方式达成协议,将体育和政治分开。哈马斯与体育毫不相干。我是巴勒斯坦足协主席,同时也是奥委会主席,我是在西岸和加沙地带被选举出来的。巴勒斯坦内部的政治分化与体育无关,体育既不与哈马斯也不与法塔赫相关连。”

巴以双方在奥运会问题上存在着很深的裂痕。在1972年于当时的西德慕尼黑举行的夏季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武装团体“黑色九月”绑架了以色列奥运会代表团的十一名成员,以释放二百三十四名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人为条件。在与西德警方的对峙中,“黑色九月”杀死了全部十一名以色列人。

拉杰卜: “对于1972年的事件,我在根本原则上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尽管我曾经参加武装抵抗运动,但我从来都反对针对平民目标。如果要翻平民伤亡的旧帐的话,自1972年以来,我们巴勒斯坦运动大家庭遭受的冲击相当于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慕尼黑事件。我们现在应当做的是向前看。”

现在在巴以之间是否有可能举行体育比赛来促进和平友好的气氛呢?对此,巴勒斯坦奥委会主席拉杰卜表示,最近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邀请巴以双方共同参加一次赛事,但由于以色列拒绝在比赛之前升巴勒斯坦旗帜和演奏巴勒斯坦国歌,此事功亏于篑。至于长期的合作,拉杰卜表示这有赖于以色列的配合。

拉杰卜: “我在此想强调并呼吁国际社会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干预。以色列正在扼杀两国解决方案,继续其侵犯行为,侵犯人权,违反《奥林匹克宪章》和国际足联章程。以色列根本不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权,他们在实地推行的政策和做法是要窒息我们、排挤我们,还病态地针对年轻人和体育。我呼吁国际社会赋予巴勒斯坦人民力量,继续通过和平方式坚持我们的斗争。”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