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在印度北部的拉贾斯坦邦,世界银行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修建了 3600 多条道路,这些道路绵延超过 1万公里,惠及 3677 个居民点。
世界银行

【音频专题】克服“短视”,为可持续发展融资——专访新结构经济学者徐佳君

联合国在7月中旬召开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高级别政治论坛,盘点这套指引全球发展的综合目标当前的进展。论坛期间专门讨论了为可持续发展融资如何克服“短视”的问题。《联合国新闻》的黄莉玲7月17日就此采访了此次会议的受邀发言嘉宾、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佳君。

音频
31'49"
数字平台上的信息完整性正受到威胁。
Unsplash/Markus Spiske

“联合国是虚假信息的受害者”:一位中国记者眼中的“信息茧房”

数字平台是改变世界各地社会、文化和政治互动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使谎言和仇恨得以迅速传播,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从数字空间的边缘激增为主流,联合国自身也遭受负面影响。长期报道联合国事务的中国记者徐德智对此深有体会,甚至还把辟谣当作报道工作的一部分。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11'15"
世界各地吸烟的人数正在减少。
Unsplash/Possessed Photograph

【音频专题】通往“无烟社会”之路:全球七成人口受至少一项烟草控制措施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3年通过以来,全球在打造“无烟社会”的征途上已经走过二十载。为了帮助各国将公约所要求的减少需求战略落到实处,世卫组织在2007年还推出了被命名为MPOWER的烟草控制系列措施。过去15年间,随着覆盖国家的数量成倍增加,这些措施正在成为更多人抵御致命烟草危害的“护身符”。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8'30"
近年来,帮助克服人类行动、视觉及其他障碍和不便的“辅助技术”创新呈现“两位数增长”,与日常消费品的结合也越发紧密。
产权组织视频截图

【音频专题】让脑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惠及人类——专访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学术所长蒲慕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7月13日召开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讨论脑神经技术研究及其相关的伦理问题。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出席了会议,和与会人士交流了脑神经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它可能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以及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上的讨论和共识。蒲慕明就此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音频
10'26"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米尔杜拉的一场沙尘暴。
亚太灾害信管中心/Robert Klarich

【音频专题】沙尘暴:一种跨越国境的灾害风险

不论是在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吞噬了沿途的一切,将白昼变成黑夜,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沙尘暴会造成多方面、跨部门和跨国界的影响,但全世界对其危害的认识普遍不足。在首个“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到来之际,联合国呼吁公众加强相应的风险意识,并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这一灾害。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7'39"
杨河正在江边抓拍一只露出水面的江豚。
杨河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海则是地球关键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来说,保护这些水体环境至关重要。在中国,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长江就正在得到持续的保护修复,而代表性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变化无疑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联合国新闻》这就带你跟随一位追逐江豚的摄影爱好者去湖北宜昌一探究竟。请听邹合义的报道。

音频
9'28"
在2022年10月“无废弃”项目组织的考察团之旅中,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海关官员访问了意大利的热那亚港。
“无废弃”项目

【音频专题】废弃物贩运——低风险、高利润的环境犯罪

废弃物非法贸易是一种最严重的环境犯罪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无废弃”倡议(Unwaste)汇集了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旨在打击欧盟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废弃物走私,支持向循环经济的转型。“无废弃”项目协调员约安娜·科图蒂乌(Ioana Cotutiu)近日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音频
8'8"
新疆喀纳斯,游客们在山坡上俯瞰一个村庄美丽的景色。
保继刚

【音频专题】致力于可持续旅游研究和实践创新— 专访世界旅游组织“尤利西斯奖”获得者保继刚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于2003年设立了“尤利西斯奖”,授予旅游知识创造和传播领域的全球杰出学者,以表彰他们在旅游知识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保继刚博士荣获今年颁发的第十六届尤利西斯奖。《联合国新闻》就此采访了保继刚教授。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音频
11'
李理中校在西撒哈拉巡逻。
李理

【音频专题】撒哈拉沙漠里中国军人的风采——访军事观察员李理

目前联合国在全世界一共有12个维持和平行动。截至今年3月底,其中共有225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人员。他们奋战在联合国位于南苏丹、塞浦路斯、黎巴嫩、刚果民主共和国、马里、阿卜耶伊地区和中东等9个维和行动中。李理中校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目前在联合国西撒哈拉特派团执行任务。在5月29日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新闻》采访了李理。请听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15'44"
联合国呼吁建立与GDP相辅相成的进展衡量标准。
Unsplash/Ivan Bandura

【音频专题】在经济增长之外,用何指标衡量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各国一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国家的发展与经济进步。但是,经济并不能主导一切,GDP也无法体现一个国家在社会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的进展或出现的退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呼吁,不能“不顾一切地视环境破坏和退化为经济进步”,需要建立与GDP相辅相成的进展衡量标准。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近期召开了官方统计数据高级别论坛,探讨GDP之外的统计措施。论坛期间,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处首席统计师张砚春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介绍如何利用人类发展指数弥补GDP的不足。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王海霏的报道。

音频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