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呼吁为快乐、和谐、平安而起舞(9:41)

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呼吁为快乐、和谐、平安而起舞(9:41)

下载

3月20日是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夏天通过决议所设立的“国际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到底什么是幸福?相信每个人对它的定义和理解都不尽相同,我们也没有衡量幸福这种源自内心美好感受的全球统一标准,但追求幸福和快乐却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和愿望。联合国纽约总部当天举行特别活动,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呼吁促进社会包容和文化间和谐,并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切实行动,结束冲突和贫困,确保人人享有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程浩的报道

为庆祝第二个“国际幸福日”,联合国新闻部20日在纽约总部举行专场活动,探讨“幸福对全球社区的影响”。新闻部外联司非政府组织关系处负责人布莱兹(Jeff Brez)在开幕致辞中宣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声明指出,各国如今在讨论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希望的未来”话题时,日益频繁地谈及幸福和福祉这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许多国家已不再停留于空谈生活质量,而是开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推行这两个概念。这些好的做法可激励其他国家行动起来,从而使衡量和计算广义的福祉、不仅仅是国民收入,成为全世界普遍的做法。

布莱兹:“(英语)潘基文秘书长强调,幸福的含义因人而异,但我们可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幸福意味着努力结束冲突、贫穷和其他不幸的境况。而我们人类有许许多多的同胞正生活在这种种不幸的境况之中。幸福既非无聊琐事,也非奢侈之求,而是人类大家庭每一成员都抱有的一种深深向往。不应剥夺任何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应向所有的人开启幸福之门。这一愿望包含在《联合国宪章》关于促进和平、正义、人权、社会进步及改善民生的承诺之中。现在,应将这一承诺化为消除贫穷、促进社会包容和文化间和谐、确保体面生计、保护环境以及建设善治机构的具体国际和国家行动。这些方面正是人类幸福和福祉的基石。”

联合国大会也确认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世目标和愿望,具有现实意义,在公共政策目标中对此予以承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会在2012年6月28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3月20日确定为“国际幸福日”。之所以要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太阳在3月20日正处于赤道上方,使南北两半球昼夜时长相等,预示着又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到来。

这份“幸福决议”的起草人是前伊拉克常驻联合国代表哈米德·巴亚提(Hamid Al-Bayati)。他在22岁的时候因参加反对萨达姆暴政统治活动而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折磨,后辗转逃离祖国,流亡海外多年,其家人也因此遭受牵连,受到当局的迫害和处决。巴亚提当天在“幸福日”纪念活动上满含热泪地讲述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巴亚提:“(英语)幸福对我而言就是更多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这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她多年来一直鼓励我要勇敢地和强权暴政抗争,而不是为求自保而苟且偷生,尽管这意味着家破人亡的惨烈后果。我的母亲是伊拉克、乃至全球各地无数的为追求正义而挺身而出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之一,他们为后世子孙的幸福而牺牲,并因此感到幸福和快乐。我想要表明的一点是:幸福源于内心。当我在狱中饱受虐待时,我心中却感到幸福和强大,因为我知道我在为一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饱食终日、碌碌无为的生活不是我要的幸福。今天,全球各地仍有超过9亿人口食不果腹,如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不去伸手援助,我难以想象我们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算幸福……”

巴亚提表示,当今世界利益纷争、弱肉强食,战火和硝烟从未平息过;在这个发展与博弈并存的时代,“平安、和谐、幸福”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追求。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杜绝战争,消除贫困,美化地球,共同实现“世界幸福”这一全人类最伟大的目标!

为此,联合国在2012年8月特别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方案联盟(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lution Network)”,由经济、社会、环境等各大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行业领袖组成12个“全球主题专家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共同解决方案,强调最佳做法,为制订2015年后的全球发展议程提供技术支持。根据该联盟最新发布的《全球幸福报告》,在接受调查的156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北欧国家丹麦被冠以“最幸福国度”的称号。该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彼得森(Ib Petersen)向我们介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丹麦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彼得森:“(英语)对‘丹麦人最幸福’这个说法,我个人感觉有点奇怪,我们国家的天气很糟糕、税收很高、足球队甚至无法入围巴西世界杯……但哥本哈根大学新成立的‘幸福研究学院’总结了八点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国家带来一些启迪。首先,丹麦人的幸福来自高度的信任感。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还包括民众对政府的透明、廉洁、效率和能力的信心;第二,安全感。这归功于低犯罪率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高国民收入带来的高质量生活水平;第四,自由。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对丹麦人很重要,我国1849年颁布的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言论、集会、财产自由等一系列权利;第五,就业率高。对丹麦人而言,获得就业机会不仅意味着确保家庭收入,更是社会关系融洽的关键,让个人生活在展示自我价值过程中更有意义;第六,民主,这主要体现在较高的民众参政议政水平上,议会选举的投票率通常都在85%以上;第七,社会凝聚力。丹麦人口约有530万,其中近200万人在参与各类社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最后,保持个人生活、家庭以及工作之间的和谐,丹麦人乐于适度工作、享受生活。”

在同一个幸福国度排名榜上,中国位列第92名,远远落后于丹麦。其中的具体原因何在呢?当天,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也应邀参加“国际幸福日”纪念活动,并发表《幸福科学与中国》的主题演讲。彭凯平指出,过去10年来的实践表明,幸福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彭凯平:“(英语)测量结果显示,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感的 确会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上升,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存在一个‘幸福拐点’。跨过这个拐点,幸福感就不再随经济的发展而显著提升。人并不是越有钱就会越有幸福感,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须考虑提高人民福祉的其他因素。”

为庆祝今年的“世界幸福日”,联合国邮局特别发行了一套6枚邮票,画面全部采用摄影作品,内容包括妇女、儿童、恋人、朋友和动物,展现一张张快乐的笑脸,并在醒目位置用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印上“快乐”的字样,让邮票成为贴在信上的快乐使者,传播追求幸福的理念。与此同时,联合国基金与美国著名音乐制作人、歌手威廉姆斯(Pharrell Williams)合作,通过其冠军单曲《快乐》(Happy)来号召人们支持人道主义事业。全球歌迷在各大城市拍摄了在这首歌伴奏下舞动快乐的音乐视频,并上传社交媒体,为公益事业募集善款,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脱口秀天后奥普拉、菲律宾台风“海燕”灾民、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维和士兵以及联合国电台工作人员等都制作了视频,为“国际幸福日”而翩翩起舞。

程浩,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