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报告警告称,间谍软件和监视对隐私和人权的威胁日益增加

监测软件有可能将大多数智能手机变成“24小时监测设备”。
Unsplash/Priscilla du Preez
监测软件有可能将大多数智能手机变成“24小时监测设备”。

联合国报告警告称,间谍软件和监视对隐私和人权的威胁日益增加

人权

一份联合国最新报告警告称,鉴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的特点使其成为监视、控制和压迫的强大工具,人们的隐私权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以国际人权法和标准为基础进行有效监管对于约束这些技术尤为重要。

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事处关于数字时代隐私问题的这份最新报告着眼于三个关键领域:国家当局滥用侵入性黑客工具(“间谍软件”);强大的加密方法在保护网络人权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针对公共空间广泛的数字监测在线下和线上产生的影响。

手机变成“24小时监测设备”

该报告详细描述了“飞马” (Pegasus) 软件等监测工具如何将大多数智能手机变成“24小时监测设备”,使“入侵者”不仅可以访问我们手机上的所有内容,还可以利用它们监视我们的生活。

报告指出:“虽然据称部署这些间谍软件工具的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但它们往往被用于非法的目的,包括压制批评或异,以及表达此类观点的人,例如:记者、反对派政治人物和人权维护者。”

报告指出,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间谍软件的传播,并再次呼吁暂停使用和销售黑客工具,直到充分的人权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报告强调,只有在“防止或调查构成对国家安全严重威胁的具体行为或具体严重犯罪”时,政府才可以作为最后手段,入侵个人电子设备。

加密方法遭破坏

加密是数字空间中保护隐私和人权的关键方法,但该方法正在遭到破坏。报告呼吁各国避免采取可能削弱加密的措施,包括强制设置所谓的后门,以访问用户的加密数据,或对人们的设备进行系统筛查,即客户端扫描。

公共场所的监测增多

报告还对公共场所中日益增多的监测提出警告。大规模的自动化数据收集和分析、新型数字化身份识别系统和广泛的生物识别数据库,极大地拓宽了此类监测措施的广度,扫清了以往对监测范围的实际限制。

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系统地监测人们在网上的言论成为可能。

政府往往未能充分告知公众其监测活动的情况,即使最初推出监测工具的目的是合法的,这些工具也很可能被重新利用,以实现其本意之外的目的。

报告强调,各国应将公共监测措施限制在“严格必要且适当的”范围内,并聚焦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各国也应限制数据存储的持续时间。目前,在公共场所限制生物识别系统的使用同样迫切。

加强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

所有国家应立即采取行动,建立强有力的出口管制制度,以防范对人权构成严重风险的监控技术。各国还应确保进行人权影响评估,顾及相关技术的作用和接收国的情况。

高昂的人权代价

人权事务代理高级专员娜达·纳西弗表示:“数字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是,无处不存在的监测会使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它会损害权利,并阻碍充满活力的多元民主国家的发展。”

她强调道:“总而言之,隐私权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这就是需要即刻采取行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