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粮食供应链成为农业部门排放大户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名青年妇女在一个小规模的可持续农场里种植植物。
Unsplash/Zoe Schaeffer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名青年妇女在一个小规模的可持续农场里种植植物。

粮农组织:粮食供应链成为农业部门排放大户

经济发展

一项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牵头的最新研究表明,在食品加工、包装、运输、零售、家庭消费、垃圾处理和肥料生产的带动下,粮食供应链迅猛发展,可能赶超农业生产和土地用途变化,成为很多国家农业粮食体系温室气体头号排放源。

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农场活动和土地用途变化以外的因素已占农业粮食体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关占比在过去三十年间增加了一倍有余。

报告发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有31%(165亿吨)源自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比全球人口较少的1990年增加了17%。

报告指出,尽管林地转耕地等土地用途变化仍是决定农业粮食体系排放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这类排放量同期却减少了25%,农场排放量也仅增加了9%。这突出表明,供应链因素正是农业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背后的推手。

追踪事实 发现趋势

2019年,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高达165亿吨,其中有72亿吨源自农场,35亿吨源自土地用途变化,58亿吨源自供应链各环节。

供应链已是二氧化碳头号排放源,农场活动目前是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大户,但粮食浪费和食品腐败过程也产生了大量甲烷。 

单论各类排放源,2019年,毁林是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源(3,058公吨二氧化碳),其次是肠道发酵、畜禽粪便、家庭消费、餐厨垃圾处理、农场化石燃料消耗和食品零售业。

 

非洲的粮食系统受到了气候变化引发的冲击、冲突以及最近发生的新冠大流行的不利影响。
图片: © FAO/Petterik Wiggers
非洲的粮食系统受到了气候变化引发的冲击、冲突以及最近发生的新冠大流行的不利影响。

 

尽管第一类排放量逐年减少,第二类也仅小幅增加,但2019年以来,包括氟化气体(用于制冷,对气候的影响远甚于甲烷或一氧化二氮)在内,零售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超过六倍,家庭消费排放量则翻了一番多。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区域,亚洲农业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首位,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紧随其后。

国家层面呈现显著差异

粮食体系中土地用途变化所致温室气体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微不足道,但却是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刚果(金)的排放大户。

在供应链中,家庭消费环节是中国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源,餐厨垃圾处理是巴西、刚果(金)、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的排放大户,零售业是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头号排放源。农场能源消耗是印度最大的排放源。这类差异正是可能制定不同减排战略的原因,也催生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