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陆地自然保护地覆盖范围达到全球既定目标 

大兴安岭地处中国最北端,拥有大片寒温带森林,奔腾的河流与广阔的湿地,其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图为大兴安岭秋色。
开发署中国办事处图片
大兴安岭地处中国最北端,拥有大片寒温带森林,奔腾的河流与广阔的湿地,其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图为大兴安岭秋色。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陆地自然保护地覆盖范围达到全球既定目标 

气候变化与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今天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国际社会在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的覆盖范围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十年间,新增保护地覆盖率达42%,数量已达到全球的既定目标,但质量却仍然有待提高。

报告指出,现如今全球有所记录的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中,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占地达2250万平方公里(16.64%),沿海水域和海洋达2810万平方公里(7.74%),自2010年以来,新增保护地的面积占当前保护地和保留地总面积的42%。

全球有65.5%的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关键区部分或全部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平均而言,各个国家/地区有约62.6%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完全或部分被划为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

自2010年以来,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网络涵盖且代表了世界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类型。821个陆地生态区中有44.5%达到了17%的目标,而232个海洋生态区中有47.4%达到了10%的目标。

 

中国昆明将在今年五月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图片: Unsplash/Aaron Burden
中国昆明将在今年五月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

这份在国家地理学会支持下由两家机构携手发布的两年一期的《保护地球报告》(Protected Planet Report),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11的完成情况进行了终版总结。

爱知目标11是针对全球自然保护地设定的十年目标,致力于到2020年保护全球至少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10%的海洋和沿海水域,在此基础上恢复生物多样性,并为人类带来巨大惠益。

今年10月,即将于中国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共识,大会还有望就扩大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的覆盖范围和有效性达成更高远的目标。

报告指出,亟需提高现有的和新设立的保护地和保留地的质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积极变化。因为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仍在持续下降,即使许多自然保护地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标准是衡量整体质量变化的唯一全球性指标。

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主任阿什(Neville Ash)表示,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有助于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近年来,全球在扩大和加强自然保护地网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指定或考虑设定更多保护地的动力不足。

他指出:“如果我们希望自然保护地在地方和全球范围内为我们带来更大惠益,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公平的治理。”

 

Protected Planet Press Conference

 

亟待实现有效性和公正性

报告指出,为了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将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纳入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的范畴。无论是陆地,内陆水域还是海洋,全球还有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未受到任何保护。

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也需要加强联通性,以允许物种迁移到新的适应区域并维持生态过程。尽管近年来相关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只有不到8%的陆地同时得到了保护和联通——远低于目前受保护的近17%的陆地范围。

除了指定或划设新的保护区外,报告还呼吁加大对于现有的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的发掘和认可,主要通过重视土著民、当地社区和私人实体的努力,承认其权利和责任。

保护和恢复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通过保护完好的地区并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各国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网络,以帮助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维持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帮助社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并减少未来大流行暴发的风险。如果得到有效的管理、自然保护地和保留地将有助于防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同时,也能夯实巩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的进展。

“联合国十年”倡议将在202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正式启动。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恢复阶段的地区很可能被添加到自然保护地网络中,以确保恢复带来的惠益得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