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新冠病例出现反弹 变异病毒持续引发关切

西太平洋区域是世卫组织全球六大区域之一,共包括3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范围从中亚的蒙古高原到太平洋上的皮特凯恩群岛和更南面的新西兰;既包括中国这样人口超过14亿的大国,也有常住居民仅1000人的纽埃岛;既有人口增长迅猛的国家,也有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的社会,各国医疗体系的发展程度也大相径庭。
西太区紧急项目主任奥洛霍克(Babatunde Olowokure)表示,截至日内瓦时间4月5日上午10时,该区域累计报告新冠确诊病例197万9457例,死亡3万1914例。
奥洛霍克表示,在此前的24小时内,西太区共有10个国家报告了1万3774例新增确诊病例,其中菲律宾报告的病例数量最多,为1万1028例,其次分别为马来西亚(1349例)、蒙古(620例)和韩国(473例),中国在此期间共报告新增病例41例。
与此同时,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和柬埔寨四国共报告了10例新增死亡病例,其中韩国4例、其余三国各有两例。
奥洛霍克表示,目前,最初分别由英国、南非和巴西报告的三种“引发关切的变异新冠病毒”已在西太区的15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其中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均报告了首先在英国和南非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但目前并未发生变异病毒的本地传播。
而在日本、韩国、菲律宾、新西兰、新加坡和越南等地,则已经出现了上述一种或多种变异病毒的本地传播现象。
世卫组织西太区域主任葛西健表示,部分变异病毒的传播能力似乎比原始的新冠病毒更强,可能是导致近期新增病例数量再度反弹的原因之一。
此外,葛西健表示,包括室内聚会人数限制在内的部分防疫措施有所放宽,使得尤其是20-40岁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这部分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常常较为轻微,甚至没有症状,加剧了在无意中传播病毒的几率。
葛西健表示,“疫苗乐观主义”也是导致病例数量增多的因素之一,一些人认为,如今各国纷纷启动疫苗接种,结束疫情胜利在望,因此已经可以放松其他防疫限制措施,“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葛西健表示,“世卫组织预计,病例数量反弹激增的情况,在未来仍会持续出现。病毒仍在传播,我们绝对不能放松警惕,现在还不是时候。”
葛西健呼吁各国继续做到以下五点:首先,继续执行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至少要持续到全国绝大部分人口都已经接种疫苗为止,“这是防止病毒传播最为有效的手段。”
其次,政府必须继续开展强有力的监测工作,尽早发现病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大范围社区传播的风险,将疫情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各国还应巩固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系统,为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社区传播做好准备,同时尽快高效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并尽早发现可能的新发变异病毒。
葛西健表示,世卫组织西太区正着手建立区域病毒基因监测网络,帮助区域国家快速分享有关变异病毒的信息,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对工作。
今天适逢4月7日“世界卫生日”。葛西健表示,“‘世界卫生日’是世卫组织的生日。往年,我们都会通过庆祝健康领域的进展来纪念这个日子,然而今年却有所不同:我们正在经历新冠疫情暴发后的第二年,这场百年一遇的疫情正考验着我们为所有人提供最高水平医疗服务的能力。”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旨在呼吁每一个人关注并应对疫情期间所暴露出来的不平等。葛西健表示,疫情的影响波及每一个人,但“部分国家的外国劳工、城市里居住在非正规场所的人,以及在生活和就医方面本就面临困难的群体”所受到的打击格外沉重。
葛西健表示,“一个人感染病毒的风险有多高,感染之后的命运将会如何,不应该由他手里拿着的护照或是工资单来决定。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关心这个问题。”
葛西健强调,部分群体发生严重疾病和死亡风险更高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现有体系中的不平等问题,今年的“世界卫生日”提醒国际社会,必须团结一致应对这种不平等,采取行动保护脆弱群体,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能随时随地获得其所需的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