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院法官改选 中国法官薛捍勤与日、德、斯洛伐克、乌干达法官当选

来自中国的法官薛捍勤在今天的国际法院法官改选中获得连任。
联合国图片/国际法院图片/Frank van Beek
来自中国的法官薛捍勤在今天的国际法院法官改选中获得连任。

国际法院法官改选 中国法官薛捍勤与日、德、斯洛伐克、乌干达法官当选

联合国事务

经过历时两天的两轮投票,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国际法院在今天完成了三年一度的法官改选。中国女法官薛捍勤与其他四名法官从总共八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将从2021年2月6日起开始新的任期。

根据国际法院选举规则,法官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同时分别单独投票产生,候选人必须在由193个成员国组成的联合国大会和由15个理事国组成的安理会中同时获得绝对多数才能当选。

在11月11日举行的首轮选举中,共有六名候选人在联合国大会获得了97票及以上的绝对多数,因此,联大在今天上午又进行了第二轮投票。

薛捍勤在今天的联大投票中共赢得155票,在安理会的投票中也获得绝对多数,因而成功当选。

联大和安理会的投票均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各国代表在遵守防疫规定的情况下分别在联大会议厅和安理会会议厅进行了投票。

薛捍勤于195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她于2010年首次当选国际法院法官,并自2018年起担任副院长。此前,薛捍勤还曾先后出任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中国驻荷兰大使兼常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代表,以及中国驻东盟大使和外交部法律顾问。

薛捍勤是国际法院15名现任法官中的三名女法官之一,国际法院自1946年成立至今共有108名法官,其中仅有四名女性。

与薛捍勤同时当选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岩泽雄司、来自德国的诺尔特(Georg Nolte)、来自斯洛伐克的通卡(Peter Tomka),以及来自乌干达的女法官塞布廷德(Julia Sebutinde),其中岩泽雄司、通卡和塞布廷德均为连任。

另外三名候选人,来自卢旺达的乌吉拉谢布贾(Emmanuel Ugirashebuja)、来自尼日利亚的埃利亚斯(Taoheed Olufemi Elias),以及来自克罗地亚的女法官塞尔希奇(Maja Seršić)未能在联大投票中获得绝对多数,从而落选。

点击浏览五名当选法官及另外三名候选人简历。

国际法院与法官选举

总部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依照国际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法律争端,其所有判决皆为终审判决、不可上诉。

法院共由15名法官主持,每位法官任期九年,可以重复当选。法官不代表所在国家,仅以个人身份参与工作。

法院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的法官,候选人由各国团体提名,《国际法院规约》并未对候选人的地域分布做出规定,但明确“每一团体所提人数不得超过四人,其中属其本国国籍者不得超过二人”,同时“应注意务使法官全体确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法系”。

自国际法院于1946年成立至今,其15名法官组成中一般都会包含来自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的法官,仅有两次例外情况,其一是1967-1985年间没有中国法官,其二则是在2017年进行的上一轮改选中,来自印度的班达里经过多轮投票,击败来自英国的格林伍德当选,目前,国际法院并没有英国籍法官。

国际法院的中国法官

除今天获得连任的薛捍勤外,国际法院历史上还曾有过四名来自中国的法官。

首位在国际法院任职的中国法官是曾参与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宪章》起草委员会的徐谟,他于1946年赴任,直至1956年去世。

此后,著名外交家、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顾维钧于1957-67年间在国际法院任职,并于1964-67年间担任副院长。

第三位在国际法院任职的中国法官倪征𣋉是著名国际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曾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检查组成员、中国检查组首席顾问,并直接负责了两名二战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的公诉工作。他于1985-94年间在任。

曾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国际法学家史久镛于1994年出任国际法院法官,并分别于2000-03,和2003-06年间担任国际法院副院长、院长,他也是国际法院历史上的首位华人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