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啸意识日:加强灾害风险治理至关重要

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生活的世界灾患很多,不但具有系统性,而且蕴藏在人类发展本身的建构之中。
他说:“当前,我们正在与导致被称为“死亡与疾病海啸”的冠状病毒病作斗争。这个比喻很自然,因为人们对本世纪最严重的突发性灾难依然记忆犹新。2004年印度洋海啸夺走了22.7万多人的生命。”
古特雷斯指出,“我们在减少海啸造成的大规模生命损失方面取得了进展。防范大流行病可以从中借鉴许多经验。”
他表示,如今,容易遭灾的海岸都建有早期预警系统。联合国系统正在全球各地与伙伴合作,教育公众,组织演习,开辟疏散路线,尽一切可能避免下次海啸来袭时造成重大生命损失。
他说:“海啸肯定会再来,就像会有下一次大流行病、风暴、洪水、干旱或热浪。海啸来袭之时是对管理灾害风险的治理工作和所设机构的最大考验。”
今年世界海啸意识日的主题是加强灾害风险治理。古特雷斯强调,“这一主题应该有助于我们建设能力应对所有灾患,无论天灾还是人祸。”
成立于1960年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下属的一个促进各国开展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和合作活动的国际性政府间组织,其职责是进行海洋调查、大气调查、海洋环境污染调查、地图绘制、海啸等方面的情报服务、研究进修等活动。教科文组织通过该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减少沿海地带面对四大海洋盆地海啸的脆弱性。
教科文组织还加入了全球海洋素养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向广大公众传播海洋科学知识,让人们认识到海洋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致辞中表示,极具破坏力和杀伤力的海啸对于沿海社区的安全与复原力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除造成严重生命和经济损失外,还摧毁了印度洋沿岸的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泰国的红树林和珊瑚礁。2011年重创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那场海啸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阿祖莱说:“保护一直生活在海啸威胁阴影之下的7亿人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深知,预防和提高公众意识必不可少。”
据估计,到2030年,50%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容易遭受洪水、风暴和海啸侵扰的沿海地区。制定减少海啸影响的计划和政策,有助于增强抗灾能力,并保护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口。
联合国鼓励制定国家、社区和地方层面的减少灾害风险战略,以在灾害中挽救更多的生命。
2015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意识日”。
设立“世界海啸意识日”的想法源于日本。由于反复遭受海啸的痛苦经历,多年来,日本在海啸预警、公共行动以及改善灾后重建以减少未来影响等重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