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应积极检测新冠疑似病例 更要注重检测效果和质量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在28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当卫生官员调查聚集性感染时,可能需要扩大检测范围,找到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的人。
范克尔克霍夫:“世卫组织就检测策略发布了指导文件,其中有关于如何将检测作为控制新冠传播的部分,对于处于不同疫情阶段的国家提出了指导,无论这些国家的病例是多是少。各国应根据其能力、传播强度等因素决定如何让检测策略适用于该国的需要。我们提出的是积极发现病例的策略,我们也就检测可疑病例提出了建议,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扩大检测范围,以尽可能发现病例并将其隔离,同时追踪接触者。因此,世卫组织就此发布了不同的指导建议,包括普通的实验室建议,我们还会根据各国的传播强度对检测的不同优先级别进行考虑,我们还有调查聚集性感染方面的建议。在调查聚集性感染时,可能需要扩大检测范围,找到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的人。最重要的是让检测成为发现活跃病例的机会,以便将其隔离,同时追踪并隔离所有密切接触者,这是打破传播链的关键。”
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莱恩(Michael Ryan)表示,检测策略的确需要有侧重点,大范围检测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对正确的人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效率。
莱恩: “最重要的并不一定是检测量,而是要保持高水平的检测率。检测结果出炉的速度也很重要,在一周或10天内得出结果的确会对有效追踪接触者造成困难。因此,检测策略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检测群体,着重关注可疑病例,让这些人得到检测并尽快获得结果,启动公共卫生行动,要不就隔离接触者,或开展聚集性感染调查。对于聚集性病例,应广泛检测那些可能暴露其中的人,包括还未出现症状或无症状的人,他们可能会感染其他人,因此检测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但目前,大范围检测在很多国家都不是非常有用,它耗费大量资源。你需要强大的能力来这样做。因此,我们需要将焦点集中在对正确的人进行检测,最大化聚集人群的检测以及测试的质量和获得测试结果的速度。检测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检测意味着什么,多快得到结果,多快展开调查,以及多快得以干预并切断传播链。有时我们过于关注检测本身,但这是帮助我们遏制病毒传播的关键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究竟有哪些方法来识别并了解其传播风险呢?范克尔克霍夫表示,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调查方法,一是接触者追踪,二是对聚集性暴发事件进行调查。但她强调,不必要对所有人都进行检测,这并不可行。
范克尔克霍夫:“有很多方法来更好地了解传播途径。我们不需要检测地球上的每个人,这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关注的是找到活跃的病例。如果我们真的从出现症状的人开始检测,将其隔离,可以找到他们的接触者;这些接触者中可能存在一些感染病例。如果将这些人隔离,我们将打破传播链。我认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通过特定的研究获得有关无症状传播的信息,但是我要重申一下,不必在所有国家/地区和所有地方都开展这些研究。如果在少数几个地方做得很好,我们就获得了那里的无症状感染情况的详细信息,我们可以做一些估算,并观察无症状者,未出现症状者和有症状者的传播模式。”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经突破2400万,由于对传播途径,无症状感染,疫苗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同结论和不确定性,有关“群体免疫”的论调一度成为公众的关切,尤其在印度等人口密集国家。那么,“群体免疫”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范克尔克霍夫:“ 通常,当我们谈论群体免疫时,我们谈论的是需要对多少人口间接种疫苗才能对病毒、病原体具有免疫力,以便传播不再持续发生,或者病毒或病原体很难进行人际传播。这就是群体免疫的概念。如果我们认为群体免疫就是让一种病毒自然传播,这将十分危险,因为你需要很多人被感染,需要一定比例的人口被感染,这意味着许多人被感染,许多人需要住院,许多人会死亡。因此,我们需要拥有安全和有效的疫苗,为大部分人口提供保护,以阻止病毒传播,但自然实现群体免疫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人会死亡。”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玛·斯瓦米纳坦(Soumya Swaminathan)表示,实际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病毒通过自然群体免疫来得到控制。研究显示,全球平均只有5%到10%的新冠感染者获得了抗体。
斯瓦米纳坦:“通常,病毒传播性越强,需要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就越高。比如像麻疹这样的病毒,一个人可以传播给15至20人,则通常需要通过疫苗来使95%的人口获得免疫力。对于新冠病毒,一个感染者可能传播给2到3人,那么可能需要大约65%至70%的人口获得免疫。所以,需要通过安全有效的接种疫苗才能让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所有年龄段的人达到这一免疫水平。”
张立,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