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联合国人居署协助中国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系统在华四十周年系列

中国武汉市东湖绿道。
图片来源: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中国武汉市东湖绿道。

【专题报道】联合国人居署协助中国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系统在华四十周年系列

联合国事务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城市蓬勃发展的40年。在这40年里,许多人把中国比喻为一个“大工地”,现在这个“工地”的基础工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基本竣工,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在这个过程中,联合国人居署一直与中国携手合作,帮助促进中国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1978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成立, 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人居中心提升为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专门负责促进为所有人提供适宜居所的目标,同时通过支持城市发展和规划,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恰当地解决人居问题,倍受人居署的关注。最近,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联合国新闻采访。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女士和联合国人居署张振山先生在参加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专题对话
图片来源: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女士和联合国人居署张振山先生在参加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专题对话

 

张振山: “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1项第一次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列了进去,这充分说明城市的重要性。城市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大概不到3%,却拥有50%以上的人口。到2050年,预计可能达到7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的可持续性就决定了我们人类未来的命运。” 

1950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都市,这就是纽约。70 年后的今天,全球拥有19个这样的特大都市,其中中国占了7个,包括重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和东莞。 

张振山: “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在1978年的时候,城市化的水平还不足20%,那么到了去年,也就是2018年年底的时候,城市化的水平超过了59%。城市的人口更是增加了七亿多。在这样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城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没有贫民窟的形成,所以这都是巨大的成就。” 

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1988年,中国成为了人居署的前身——人居中心的委员会成员国。1990年,中国在肯尼亚内罗毕正式设立了驻联合国人居中心代表处。两年后,人居署在北京设立了信息办公室,并在2009年设立人居署中国办公室。 

张振山: “中国在经历了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大家都认识到,高质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现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当中,越来越重视城市化的质量,在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城市和低碳城市的方向不断地努力,使城市更加的可持续。” 

 

张振山表示,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在国家和城市各级制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其次,城市要有很好的规划和设计;与此同时,城市的立法、法治和治理也至关重要。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以保证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城市建设越来越以人为本,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儿童越来越重视。 

张振山: “过去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考虑得并不是很全面。儿童的问题、老年人的问题考虑不充分。其实在过去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可能缺少了以人为本的这样一个中心,那么现在大家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时候,我们就重新把老年人的问题和儿童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非常关注,是否对儿童友好,深圳和长沙都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让城市更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联合国人居署也和武汉市合作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目前,人居署在全球开展保障安居运动,强调居住安全是城市贫民生活综合进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住房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振山: “住房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比较艰巨的问题。由于城市化和快速发展,中国其实建设了很多的住房。比方说,在78年的时候,住房还不足每个人平均七平米,那么到了去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9平米,增加了好几倍。在解决了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以后呢,国家还是非常重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2007年的时候,中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政府每年都建设很多的社会保障房,在过去三年里,全国建设了大概1800多万套社会保障房。所以一方面是通过低收入住房来解决住房的拥有问题,还有一个是通过廉租房来解决居住问题。当然了,一些年轻的人群也会面临住房问题,国家也是在不断地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总的来说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2018年,联合国人居署在中国举办了国际场所营造周,在这次国际周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者共同探讨如何改善城市的空间,以人为本,营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2018国际(武汉)场所营造周
联合国人居署图片
2018国际(武汉)场所营造周

 

张振山: “一个场所就是一个地方,对城市而言,这些地方就是空间,比方说,我们有街心公园,有道路,有很多这样的空间。如果空间没有经过打造的话,实际上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只有我们把空间进行了设计,建设了相应的设施以后,才赋予了这个空间不同的意义。比较典型的,有社区空间,滨水的空间、绿地、公园、街道等。场所营造一方面把空间绿化美化,另一个方面是增加相应的设施,如设置一些椅子和休闲的设施,还有其他一些比如说小的市场,使城市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上海有很多的社区通过拿出一定的土地,然后让居民报名,在里头种一些花,种一些菜,让居民参与管理,居民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而不是一下班就回到家,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这样的话就增加了社区居民的交流,增加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中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建设了很多的大广场、大公园,居民的这种小的生活空间的并不是很充足,或者也不是建设得很好,现在呢,各个方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都非常重视。” 

人居署开展的另一项全球运动是城市治理运动。在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城市里,混乱的治理和不恰当的政策,导致了环境退化、加剧了贫穷,导致经济增长率低和社会排斥。但是中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过良好的规划和治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徐州市就因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而在2018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人居奖。 

 

徐州市宕口公园:徐州将采石场宕口和采煤塌陷区通过生态修复变为公园和湿地
联合国人居署图片
徐州市宕口公园:徐州将采石场宕口和采煤塌陷区通过生态修复变为公园和湿地

 

张振山: “徐州过去是一个煤矿城市,也可以说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矿挖了以后,很多土地都下沉,变成了荒地、废地。经过徐州市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进行了很好的转型,使一个过去的煤矿城市变成了一个生态城市,有些塌陷区稳定了以后,注入水变成了湖泊、湿地公园,过去的采石宕口进行了生态修复,整个城市生态建设都非常好,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转型城市,为同类型的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除了徐州外,唐山、上海、成都、深圳、杭州、威海、烟台、昆山、日照、寿光、扬州、南宁、绍兴和张家港等其他中国城市都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这些都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在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例证。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