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家庭“小气候”决定人类社会“大气候”——国际家庭日专访文化学者郦波

在白俄罗斯,奥尔加和安德烈与他们三岁的女儿尤莉娅。奥尔加和安德烈说他们想要一个更大的家族,但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他们无法生育更多的孩子。
联合国人口基金/Egor Dubrovsky
在白俄罗斯,奥尔加和安德烈与他们三岁的女儿尤莉娅。奥尔加和安德烈说他们想要一个更大的家族,但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他们无法生育更多的孩子。

【专题报道】家庭“小气候”决定人类社会“大气候”——国际家庭日专访文化学者郦波

文化与教育

家和万事兴、齐家治国、家国天下、安居乐业、天伦之乐……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家与国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家也被视作一切成就、快乐的基础。可见自古以来,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在5月15 日“国际家庭日”,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博士在纽约讲学期间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专访,他指出,虽然面临城市化的巨大冲击,但家始终是中国人的终极归宿。请听张立的报道。

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全球趋势和人口变化,全世界的家庭在结构方面呈现出了多种形式,但不论时代怎样变迁,家庭始终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郦波指出,当今社会, “核心家庭”模式是全球的主流,大家族的概念越发淡化,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却越发重要。

郦波:“核心家庭越来越普遍,和传统的(家庭)有什么区别呢?中国古代特别讲究四世同堂,或者几世同堂,或者家族混居在一起,包括中国古代的很多村落,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的村落,都是族群的家庭结构,现在虽然还能看到两代、三代,祖孙在一起生活,但更多的是夫妻带着孩子,基本上都是我们叫的‘核心家庭’。家庭成员人数越来越少,个人在家庭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清晰化。我们以前一谈到家庭文化,就是家族文化,聚集式的、群居式的,今天家庭结构至少在形式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博士
图/郦波
著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博士

家:回溯祖先的河

郦波表示,家文化对中国人极其重要,即使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华夏文明自西周开始走向了祖先崇拜的方式,而其他文明继续走向鬼神崇拜和宗教崇拜。因此,家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中国人回溯祖先的河流。  

郦波:“中国人(讲究)家国天下,家国同构。由家到国,由国到家,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会这样?它从文明史的考量上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就人类文明的范围看,家庭都很重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的重要意义和西方不一样。为什么呢?甲骨文里,‘家’这个字最初的意思不是几个人在一起生活,它其实是有关于祭祀,‘宀’(宝盖头)是祭祀的场所,祭祀中用到牛、羊、猪三牲,牛羊猪合用,这叫做‘太牢’,宝盖头下面加上一个‘牛’;如果不用牛,只用羊和猪,叫做‘少牢’;如果牛羊都不用,只有猪,也可以用来祭祀,这叫做‘特牢’。这种祭祀的方式合称,据郭沫若先生考证,他是甲骨文的大师,甲骨四堂之一,这叫做‘家祭’。所以陆游临终有句名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家祭’其实源头非常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种祭祀,我们后来知道,由殷商,殷商还是鬼神崇拜,到了西周之后,华夏文明和人类其他族群的文明是不一样的,是我们选择的另一条道路,其它大多数文明继续走向鬼神崇拜和宗教崇拜,而华夏文明,因为家祭这种祭祀方式,伴随着它走上一条祖先崇拜的方式。所以,在中国文化里面,家不止是一个社会构成单位,它是一个归宿。美国人会把家按在车上,叫房车,中国人一定要买个房子。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的终极归宿在上帝那里,家不过是一个驿站,经过的地方,可是在中国文化里面,它是一种终极归宿,它不光是一个驿站,它是要回到祖先的河流里,而且是通过家的方式回到祖先的河流里。”

甲骨文中的“家”这个字。
联合国新闻/张立
甲骨文中的“家”这个字。

复古不是泥古:传统家庭与个性解放并行不悖

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观念和结构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中国民政部去年发布的《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有1063.1 万对情侣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比上年下降7.0%;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 万对,比上年增长5.2%。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国的结婚率一直在下降,2017年结婚率为7.7%,离婚率则是从2010年的2%提高到2017年的3.2%。

郦波:“美国、欧洲完成城市化的进程都用了将近100多年,可是中国完成城市化进程很快,在这个过程中,受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方面的变革,包括离婚率、家庭组成形态,其实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都和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认识大不相同。”   

虽然中国的家庭形态也越发多样化,但郦波认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现代的个性解放并非对立的两极,而应在尊重人性的同时保留中国家庭教育的古老智慧。

郦波:“复古不是泥古,不是回到古代,不是简单地把古代的东西拿来就行,复古是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创新,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创新,不断地兼收并包,吸取各自的特长。西方的家庭文化非常注重对家庭成员个体生命自由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而东方大家庭,包括此前的家族文化中对个性成长的积极影响,这一点其实也是很值得西方去借鉴的。我们简单地认为,儒家文化所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以偏概全。中国古代家族教育中其实有很多非常深刻的智慧。”

在中国文化里面,它是一种终极归宿,它不光是一个驿站,它是要回到祖先的河流里,而且是通过家的方式回到祖先的河流里。——著名文化学者郦波

家庭“小气候”可以决定人类社会“大气候”

2019年国际家庭日的主题是“家庭与气候行动: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13”,包括加强有关减缓气候变化、适应、减少影响和早期预警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加强人员和机构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将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纳入国家政策、战略和规划。郦波表示,虽然气候变化是个宏大命题,但家庭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家庭的“小气候”可以决定人类社会的“大气候”。

秘鲁青少年。人口基金图片/Leslie Searles
秘鲁青少年。人口基金图片/Leslie Searles

郦波:“我们中国人用词非常丰富,经常说‘家庭小气候’,或者一个单位、组织‘小气候’,社会有一个‘大气候’,当然这是加引号的,但是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因为这其实是家庭的气氛,它影响一个个体的成长,一个良性成长的个体是有担当的,有使命感的。所以家庭气候是影响每个个体的关键,而每个个体的成长最后都会改变我们的大气、地球家园、生存环境,都要靠每个个体去努力。所以联合国的伟大在于,它在人类大家园里挺身而出,做一个志愿者,把所有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引导在一起,所以联合国在人类大家庭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

1993年,联大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5月15日设为国际家庭日。这一国际日为提高对有关家庭问题的意识和加深对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过程的了解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今年的国际家庭日,联合国总部还举办了首届“世界家风大会”等活动,旨在将中国悠久的家庭观念传递给世界。

张立,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