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切尔诺贝利灾难31年后仍存在的严重长期后果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资料图片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资料图片

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切尔诺贝利灾难31年后仍存在的严重长期后果

4月26日是联合国大会于2016年通过决议设立的“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International Chernobyl Disaster Remembrance Day)”。白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当天与“切尔诺贝利项目(Project Chernobyl)”以及俄裔美国人基金会等组织共同在纽约总部举行特别活动,哀悼此次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的遇难者,并呼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依然存在的严重长期后果。

白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及其他机构26日共同主办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1周年暨“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特别活动,其中包括圆桌讨论会,主题是:确定和减轻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长期后果——建立持续国际合作的案例(Identifying and Mitigating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Building the Case for Continu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使近520种危险放射性核素扩散至前苏联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据官方报道,爆炸导致31人当场死亡,参与消防和清理行动的60万人受到了高剂量的核辐射,三国境内估计有84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比奥地利的总人口还多;受到核污染影响的区域面积约为15.5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意大利领土面积的一半;受到强放射性元素铯-137和锶-90污染的农业区面积约为5.2万平方公里,比丹麦的领土面积还大,而这两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分别长达30年和28年。超过40万人被重新安置,但仍有数百万人继续生活在残余核辐射可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的环境之中。

应前苏联政府的援助请求,联合国大会在1990年通过决议, 呼吁“国际合作处理和减轻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后果”,标志着联合国开始参与切尔诺贝利的恢复工作;在成立了协调相关行动的机构间工作队之后,联合国又于1991年建立了“切尔诺贝利信托基金”。自此以来,联合国机构和主要非政府组织已推出了230多个研究和援助项目,其内容涵盖健康、核安全、康复、环境、清洁食品生产和信息等领域。

2002年,联合国宣布将切尔诺贝利的援助工作战略重点转移到长期发展方面。这一新战略的实施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其设在三个受灾国家的区域办事处领导。此外,由于受影响区域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联合国于2009年启动了“国际切尔诺贝利研究和信息网”,为旨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国家和公共项目提供支持。去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再次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4月26日设立为“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决议指出,“在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三十年后,至今依然存在灾难带来的严重长期后果,受影响的社区和地区继续存在相关需求”,并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相关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民间社会举办纪念日活动”。

为澄清遗留问题并保持全世界对切尔诺贝利的关注,联合国采取了多项新举措。由瑞士资助创建的切尔诺贝利专题网站成为了解相关问题的独立论坛;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起的“切尔诺贝利论坛”旨在就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审查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所有科学证据;绿色事实组织发布了《切尔诺贝利遗产报告》,就辐射影响提供了令人放心的发现,开发署将利用这些资料开展宣传,努力减轻受影响民众的担忧,并就如何在该地区安全生活和工作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