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零歧视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西迪贝号召“为多样性喝彩、为零歧视发声”

遏制艾滋病蔓延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联合国图片/Staton Winter
遏制艾滋病蔓延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联合国图片/Staton Winter

世界零歧视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西迪贝号召“为多样性喝彩、为零歧视发声”

3月1日是“世界零歧视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西迪贝(Michel Sidibé)发表谈话,呼吁世界各地、社会各界的民众采取行动,为支持“零歧视”目标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挺身而出、杜绝歧视言行。

从2014年起,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每年的3月1日确定为世界“零歧视日”,以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号召更多人消除狭隘偏见,并推动实现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全球目标。

西迪贝在“零歧视日”指出,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遭受某种形式的歧视。事实上,歧视普遍存在,或基于性别、国籍、年龄,或基于种族、性取向、宗教信仰。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在就业、升学、医疗及日常生活中长期遭受歧视。他指出,联合国为全球抗艾行动特别提出了“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艾滋病相关死亡”三大愿景战略目标,其中“零歧视”关系着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

西迪贝表示,每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都会遭受歧视的影响。免于歧视、人人平等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换句话说,所有人依据国际法都肩负着不歧视他人的法律义务。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今天被歧视、而非被艾滋病毒夺去生命。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因为害怕污名和歧视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转入地下状态。他们无法获得关键的卫生保健服务,因为相关场所不能提供安全、私密且支持性的环境。因此,在医疗机构消除针对爱滋病患者的歧视至关重要,不能推诿或拒绝提供所需服务,以确保每一名感染者都能获得治疗,这是有效遏制艾滋病流行和蔓延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联合国统计,至少有八分之一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无法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约60%的欧盟国家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据报道仍然对男男性行为和注射毒品者存有歧视行为,使其难以获得关键服务。目前全球有至少360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他们隐瞒病情或拒绝治疗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西迪贝表示,当前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坏的法律。消极、苛刻的法律环境会加重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污名化以及排斥,并使其制度化。例如,全球现有75个国家将同性性行为定为刑事犯罪,甚至可判处死刑;有127个国家没有明确立法将婚内强奸定罪,这增加了妇女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一些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与国际人权法不相吻合,使得人们无法获得可负担得起的挽救生命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依据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的‘快速通道’目标,各国需要到2020年实现‘90-90-90’的目标,具体就是:让90%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自身知情,90%知情的携带者获得治疗及90%接受治疗的人体内病毒受到抑制。西迪贝表示,设界区隔、歧视恐惧、憎恶仇恨、污名化和妖魔化才真正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最大的敌人,是实现上述目标面临的最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