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最新报告:最不发达国家在取得积极进展同时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阿查里亚(右)资料图片。UN-OHRLLS/Louise Stoddard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阿查里亚(右)资料图片。UN-OHRLLS/Louise Stoddard

联合国最新报告:最不发达国家在取得积极进展同时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

由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办公室(UN-OHRLLS)组织撰写的《2016年最不发达国家状况报告》显示,最不发达国家继续面临低生产率、低经济基础、低发展和多重脆弱性等结构性挑战。然而,他们在一些重要优先领域也在取得一些积极进展。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阿查里亚(Gyan Chandra Acharya)1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了在他领导下撰写的《2016年最不发达国家状况报告》。该报告对2011年5月在伊斯坦布尔达成的《2011-2020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the Decade 2011-2020)》的八项优先领域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分析。

阿查里亚表示,落实“伊斯坦布尔行动纲领”目标的进展喜忧参半。他表示,“伊斯坦布尔行动纲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能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性。报告显示,自从2011年以来,在实现纲领的诸多目标上具有积极和负面两种情况。在实现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毕业”这方面,进程有所加快,有10个国家处于这一进程之中。但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则继续面临极度贫穷、增长受到阻碍、有限的结构转型、低社会和人类发展水平、难以抵御来自外部的冲击,包括经济危机和同气候有关的天气事件、自然灾害和同健康有关的事件的干扰。

《2016年最不发达国家状况报告》显示,最不发达国家在一些优先领域取得了进展,例如移动电话用户几乎增加了一倍,获得清洁用水的人口比例从2005年的50%上升到2014年的68%。此外,在降低儿童死亡率和促进小学教育性别平等方面也出现积极进展。然而报告同时指出,最不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些新的和日益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正在危及发展成果,包括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出现波动、主要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类似西非埃博拉疫情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大会在1971年设立了最不发达国家类别。目前有48个,其中34个在非洲,13个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仅有一个最不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最新成员是南苏丹。

从1981年开始,联合国基本每10年召开一次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最近一次是2011年5月9日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四届会议。本次会议通过了《2011-2020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明确规定了下阶段最不发达国家发展和国际社会支持的优先领域和具体行动,设定了2020年一半最不发达国家达到“毕业”标准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