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斯里兰卡防控登革热疫情行动初见成效

联合国:斯里兰卡防控登革热疫情行动初见成效

伊蚊通过叮咬传播疾病  联合国图片
联合国人道协调厅下属的“综合区域信息网”12月29日发表媒体公报称,斯里兰卡政府近来年全力推动的一项“消灭登革热全国卫生行动”正在初见成效。通过在基层社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消毒,消除蚊子孳生的场所,登革热的感染率和致死率均出现显著下降。

据联合国综合区域信息网的报道,高温多雨的斯里兰卡一直是登革热疫病的高发国家之一。在2009年,当地感染登革热的患者突然大幅增加,从2008年的6600多例骤升至近3万5000例,由此引起了政府的警觉和高度关注。2010年5月,斯里兰卡政府成立了由总统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领导的、由卫生部、国防部、环境部、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抗击登革热专责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以基层社区为主的大型宣传行动,通过公告牌、电视广告以及学校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登革热疾病的认识。

同时,政府命令军方和民防部队清理蚊虫易于孳生的区域,规定在未经批准的地点倾倒垃圾将以违法行为被处以重罚,并要求公共卫生巡查员前往市民家中检查卫生状况,以此不断消除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繁殖的隐患。除此之外,斯里兰卡还进口和生产了大量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engiensis)生物杀虫剂,以控制登革热蔓延。这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可以消除各种昆虫的幼虫、蚊子等,而且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

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自采取上述措施以来,斯里兰卡境内的登革热感染率已从2010年的3万4000多例下降到2011年的2万6722例;同期死亡病例也从246例减少至172例。联合国方面表示,将继续为斯里兰卡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以帮助该国巩固现已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湿热气候及污水积存区域易导致蚊子孳生。重型登革热可导致脑膜炎、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并发症状,死亡率高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