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年度报告敦促改革粮食援助方式

粮农组织年度报告敦促改革粮食援助方式

苏丹难民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今天发布《2006粮食及农业状况》(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年度报告,指出国际粮食援助的1/3根本没有送达受援者手中,粮食援助方式必须改革。

粮农组织在这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国际粮食援助的普遍做法是把援助与某些条件“挂钩”,结果导致每年援助国花费的约6亿美元援助经费未能真正使受援者受益,等于全球1/3的粮食援助预算被浪费。

报告指出,健全粮食援助的管理至关重要。报告建议改革现在流行的粮食援助方式,直接向受援者发放现金或者粮食券,而不是运送粮食,以免援粮进口影响受援国的粮食产销和扭曲国际贸易。

报告显示,国际粮食援助目前每年向2亿饥民提供1千万吨粮食,总共耗资约20亿美元。报告首先肯定粮食援助在很多情况下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粮食援助有时候弊大于利。

报告说,在应对人道主义危机和有些长期的饥饿问题时,粮食援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民众的生命,改善了他们的健康。但是,这种援助会扰乱受援国市场,削弱当地粮食供应系统的应变能力,并影响粮食出口。最后这个问题,成为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Doha Round)多边贸易谈判中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

反之,用现金或粮食券进行的援助,可以促进受援国的粮食产销,加强其最终实现粮食自给的能力,使受援者得到传统粮食援助方式无法给予他们的更多利益。

关于“挂钩”问题,报告指出,多达90%的粮食援助都附加了一些特殊条件,使援助执行机构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也无法确保援助最终抵达最需要援助者的手中。例如,有些条件要求粮食的加工和运输必须由援助国本国的公司进行。诸如此类的条件,导致1/3的援助经费被白白浪费,应该取消。

报告在谈到粮食援助的道义问题指出,向遭受不幸的人们提供粮食援助,是国际社会应负的道义责任。但是,粮食援助的实施,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这是唯一的手段,但却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段。要真正解决粮食问题,对于受援国及其人民,就不仅要“授之以鱼”,而更应该“授之以渔”,帮助其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其最终摆脱需要援助的困境。

《2006粮食及农业状况》的全文(英文)可到下面网站阅读和下载:

http://www.fao.org/docrep/009/a0800e/a0800e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