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专题报道

由于新冠疫情、学校关闭,全球许多儿童正在家中进行远程学习。
© 儿基会图片/Lisa Adelson

【专题报道】困扰政治家、学校及家长的难题——疫情之下如何开学复课?

为遏制2019冠状病毒病的蔓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强制性封锁措施,其中包括学校的关闭。然而,随着某些地区疫情的好转,或是由于经济大幅下滑迫使人们铤而走险考虑重新开放,在暑期过后,学校如何开学复课——是继续现在普遍实施的远程教育方式,还是重返校园、实行面对面的授课?——已经成为人们讨论和进行激烈辩论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学校如何开学复课直接关系到家长们能否将孩子送回学堂、自己脱身重返工作岗位、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开放。在7月13日于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对于学校开学复课问题提供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和忠告。请听联合国新闻李茂奇的报道。

音频
10'6"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粮农组织/Pier Paolo Cito

【专题报告】新冠疫情或导致饥饿人口增加8300万到1.32亿 ——访粮农组织统计司官员冯娟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引发了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的担忧。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五家机构7月13日共同发布的最新《全球食品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疫情可能导致今年有多达1.3亿人陷入长期饥饿,实现到2030年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挑战重重。来自粮农组织统计司的冯娟就中国的粮食安全情况以及如何实现零饥饿等问题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请听张立的报道。

音频
12'17"
联合国人权专家今天呼吁禁止对性少数群体实施所谓的“矫正治疗”。
© 移民组织图片/Sibylle Desjardins

【专题报道】“治疗”还是“酷刑”?联合国人权专家剖析针对性少数群体的“矫正治疗”

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者、跨性别或多性别者是世界上遭受歧视、排斥甚至迫害最多的群体之一。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各种试图改变他们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做法。这些做法,无论是心理咨询,医学治疗,还是宗教劝诫,术士驱邪,都早已被科学界所否定。然而,这类所谓的“矫正治疗”仍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有时甚至严重践踏人权。用联合国性少数群体问题独立专家的话来说,其形式“令人发指”,甚至达到了酷刑的程度。他因而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矫正治疗”。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12'29"
东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毅(左二)查看病人的痰液性状
图片提供: 杨毅

【专题报道】新冠病毒是否通过空气传播?世卫组织表示对新发现持开放态度

随着全球累计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超过1200万人,病毒是否会通过空气传播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世卫组织7月9日发布了题为《新冠病毒传播:预防措施对预防感染的意义》科学简报,就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的说明进行了更新。那么,新冠病毒究竟是否会通过空气传播?世卫组织又有哪些指导建议?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音频
8'34"
缅甸历史悠久的古都蒲甘。
世界银行图片/Markus Kostner

【专题报道】联合国:缅甸若开邦罗兴亚人的人权状况并未改善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次会议于6月30日就缅甸罗兴亚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人权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人权高专巴切莱特表示,令人遗憾的是,缅甸若开邦罗兴亚人的人权状况并未改善,该群体安全、有尊严和可持续地从孟加拉国返回的条件仍不具备。请听联合国新闻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10'23"
新冠疫情得到控制,管制部分放开后,居民戴上口罩重回深圳罗湖东门老街。
摄影: 满爱华

【专题报道】新冠大流行后的世界应超越复苏 走向可持续发展——专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秘书长徐浩良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几乎同时袭击了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并在所有层面上令人类发展遭受了巨大打击。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来说,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所遇到的最严峻的危机。但这场危机也提供了一个契机,促使人类去思考造成疾病大流行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促使各国政府打破以往的束缚、采取一些在“常态”下不会采取的政策。如果这些政策得当且具有前瞻性,将会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帮助人类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走向可持续的美好未来。就此话题,联合国新闻日前采访了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政策和方案支助局局长徐浩良。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14'10"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 ,新冠疫情加剧了残疾人群体的脆弱性。
开发署孟加拉国办事处图片/Fahad Kaizer

【专题报道】疫情期间残疾人需要得到更多关爱—— 访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罗斯玛丽·凯斯

全球有约10亿残疾人,即使在常规情况下,他们都较难获得教育、卫生和收入机会或参与到社区当中。数据显示,全球严重残疾的人中只有28%可以获得残疾人福利,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只有1%。新冠病毒病大流行更加剧了他们的脆弱性和不平等,他们更有可能受到排斥、生活在贫困中,甚至遭受暴力、忽视和虐待。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罗斯玛丽·凯斯(Rosemary Kayess)日前在与联合国新闻的专访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及了残疾人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巨大挑战。请听张立的报道。

音频
7'15"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次会议6月30日对菲律宾人权状况进行审议,“禁毒战争”及人权捍卫者处境成为各方关注重点。
妇女署图片/Sigrid Jan Sibug

【专题报道】联合国审议菲律宾人权状况 “禁毒战争”和人权捍卫者处境成焦点问题

正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次会议于6月30日对菲律宾的人权状况进行了审议。联合国人权高专巴切莱特、菲律宾司法部长格瓦拉,以及来自各国的与会代表就人权捍卫者处境及“禁毒战争”等焦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请听联合国新闻钱思文的报道。

音频
7'59"
研究天文学有助于了解地球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
夏威夷大学/Henry Weilan

【专题报道】地球的守护者——追踪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的科学家

恐龙曾经在长达一亿多年的时间里“主宰”着地球。但是在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奇怪地灭绝了。在有关恐龙灭绝的各种推测当中,得到科学界普遍认同的是——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估计当时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大量的灰尘进入到大气层,遮蔽了阳光,导致地球温度骤降,不仅使恐龙难以适应,还夺走了许多恐龙的食物——植物。时间过去了整整6500万年,太空中依然漂浮着众多的小行星,不时还有一些小行星依然“闯入”地球的大气层,甚至落到地面。所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像恐龙时代那样的大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但小行星绝对不是地球当今的“主宰”——人类可以忽视的。这也是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30日定为国际小行星日的原因。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音频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