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科技革命中“弯道超车”?—— 联合国“科学、技术和创新”论坛分享中国经验(13:13)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新兴科技已经席卷全球,带来了令人惊喜但又应接不暇的巨大改变。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5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第二届“科学、技术和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上,多位中国专家分享了中国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验。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的报道。
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组织的第二届“科学、技术和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5月15日在纽约总部拉开帷幕。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的主题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消除贫困、促进繁荣”。中国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第20届主席王瑞军表示,中国政府目前对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王瑞军:“第一,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这个战略从最高领导人到各个层面都在讲,都在发动。这种广泛性放在各个国家,应该说中国是最重视的,也是做的最彻底的。第二个层面是我们有许多好的措施,比如说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它实际上是以科技创新联通产业,最后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形成一个整体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或者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这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最近又增加了一项举措,叫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它通过自主创新示范牵引,最后实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三个方面就是国际合作,就是说自主创新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去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互惠互利,与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不仅是参与,现在我们有了一些自己发起的新的倡议,包括这次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端论坛)习总书记提出的青年科学家到中国短期工作计划、联合共建实验室,这些计划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关注支持,更得到了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认为中国现在不仅是角色越来越重要,也在通过自己的一些倡议和行动引领这方面的发展。最后一点,科技创新发展一定要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所以中国也是高度重视2030年可持续议程及相关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王瑞军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成果井喷式地涌现出来。2012年全球风投资本大概为280亿美元,其中230亿在美国,而到了2016年,中国风投资本已经增长至300亿美元。这种巨大进步一方面是长期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政策、改革、金融等各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随着新兴科技的崛起,全球科技发展不平衡、能力差距也随之加大。很多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建立标准、制度来完善对科技的管理,以及如何进行能力建设来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傅晓岚表示,在这方面,联合国和中国都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引导技术发展的方向、规则制定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傅晓岚:“整个这个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确实是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有让我们担心的一些挑战,还有很多问题是还需要更多研究,包括机器人的运用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很多发展中国家现在是充满了忧虑,除了标准制度,还包括能力。能力上的差距可能因为新一轮的技术使他们离世界前沿更远。不仅使技术的距离拉大,还可能影响就业,一些低技能的岗位可能会被取代,工作机会可能会从欠发达国家回流到发达国家,整个世界的制造业版图、国际分工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为此,联合国大会在去年12月份决定筹建一个技术银行以帮助最不发达国家进行能力建设。这一技术银行将于今年开始正式运作,总部位于土耳其。同时,为了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也将推动在上海建立绿色技术银行,选择适用、低成本的技术建立技术库,加强科技与金融资本等要素的融合,旨在带动绿色技术国际转移转化,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傅晓岚:“最不发达国家牵头组织的一个技术银行,其目的是面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必须的技术转移、技术储备、人员培训以及资金支持。它的技术来源是有很多公开的技术,以及一些过期的专利,可能在美国不一定适用了,但是在非洲或者其他国家还是适用的,而且还是低成本的。这样可以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它和中国的绿色技术银行目前还没有并轨,但是将来会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合作和对接,使中国的技术可以通过联合国这个渠道转移到全世界,其实也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因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来会影响标准的制定。”
自201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进一步飞速发展,并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大潮。中国第一家P2P公司“宜信”创始人、CEO唐宁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就是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在过去10年,中国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已经很好地实现了“弯道超车”。
唐宁:“在金融产品的丰富性、深度、广度方面来说,中国距离美国欧洲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但是在过去10年,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应该说‘弯道超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说通过快捷支付、网贷平台帮助小微企业、农户获得多元的融资渠道,通过众酬的方式帮助天使投资人群体尽快地成长起来,帮助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好的融资等等,我觉得从一个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金融行业由于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可以让在美国、欧洲需要几十年完成的事情,在中国十几年就可以走完。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科技如何能让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市场迎头赶上。”
唐宁表示,对于金融科技创新来说,规范与监管是永恒的主题,一方面通过创新让金融更美好,支持双创、支持普惠金融,但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有金融底蕴,实施智慧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宣布将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协调和监管。唐宁表示,这是一个持续引领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事件。
唐宁:“其实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应该说是非常百花齐放的,银行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很多金融科技企业也可以去参与,无论是面向农户的还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所以过去十多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应该说是让多元的机构主体参与到了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之中,我们这样的网贷、众酬平台对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获取资金都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不是银行的替代,而是补充,但在这当中如何解决信用风险评估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等这样的方式。”
唐宁表示,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网络安全也是一大热点问题。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网络科技,还是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科技企业都要解决网络安全隐患。
唐宁:“一个重要的可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向发达的、先进的市场的最佳实践去学习,联合国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发达市场,拥有先进模式的这些企业政府、高校,也可以输出这些最佳实践,包括输出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科学、技术和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是基于2015年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所涵盖的“技术促进机制”(Technology Facilitation Mechanism)而创立的,旨在提供一个全球平台,在各利益攸关方之间促成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互动,以便在科学合作、创新和能力建设方面满足需求、弥补差距,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技术的开放、转让和推广。第二届的创新征集活动重点关注了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者提交了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所提出的方案,目前已经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10个创新方案。
张立,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