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母语日”:探讨中文教学和传播的挑战与新方法——访联合国中文教学负责人何勇(13:52)

“国际母语日”:探讨中文教学和传播的挑战与新方法——访联合国中文教学负责人何勇(13:52)

下载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最有力的工具。自2000年以来,联合国每年都会庆祝“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旨在促进母语传播、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教育,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中文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应该如何在全球越发国际化的环境下进一步推广中文的教学和传播呢?请听联合国新闻张立对联合国中文语言教学组组长何勇的采访报道。

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语言是传播文化、价值和传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促进人类文明延续和实现可持续未来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国际母语日”当天发表声明表示,人类因语言而存在。人类对文化、思想和感觉的感知,甚至是对更美好世界的愿景,首先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和词汇。她呼吁全球各地的教育和行政系统、文化机构以及媒体承认多语言教育的潜力。她表示,因为人们越了解语言的价值,将越可能借助这一工具为所有人建立有尊严的未来。

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世界上目前约有7000多种仍在使用的语言。而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约有13.9亿使用者,占世界人口的近20%。在“国际母语日”来临之际,联合国中文语言教学组组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语言学博士何勇分享了他对中文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和心得。

何勇:“说到中文的特点,我们常常会把中文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最常见的比较就是将中文和英文或者其他印欧语系的语言进行对比。中文是文化底蕴最深的语言之一。这也不是我个人观点,这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说。他说,世界上只有五个语言对世界文明带来了重大影响,它们是中文、梵语、阿拉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因为世界上的主要语言都是从这五种语言衍生出来的。他把中文放在第一位,足见中文在世界语言之林的地位。谈到具体的特点,中文是比较稳定的语言。中文的历史最短也有4000年左右。但是直到今天,4000年以后,我们仍然能够阅读当时的文献,比如中国最早的文学《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后来到了孔子时代,代表作品就是《论语》。这些作品对于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或高中生来说,不需要太多教导也能够读懂,这就和英语完全不一样。”

何勇解释说,具体在语言上来说,中文是一门简练的语言。从语音方面来说,中文只有6个基本的元音,21个辅音,加上4个声调,只有1000多种组合方式,而英文有15万之多。中文在主体上是一个单音节的语言,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词。但英文是一个多音节的语言。在语法方面,中文没有词形的变化,但是英文和其他印欧语言有性、数、格还有时态、语态、语气等等。

何勇:“有一本书叫做《Outliers》(成功的故事), 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中国人数学好,为什么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文是一个单音节的语言。书中说道,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但是中文这个单音节的现象导致这一语言单位小但是信息量大,因此中国人数学普遍好。不过这个观点还有待商榷。”

何勇表示,汉语研究将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汉语,这一时期大约到南北朝截止。第二个时期是中古汉语,这一阶段是从南北朝到宋朝(4世纪到12世纪)。第三个阶段是近古汉语,这一阶段从宋朝到清朝。最后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五四运动开始的现代汉语。在每个阶段,汉语的发展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何勇:“上古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声调,但是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不过根据明确的纪录显示,汉语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声调。但是至少在上古时期,汉语的音、形、义一体的体系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语序也形成了。我们说汉语是一个单音节的语言,这在上古时期基本上是这样,到了中古时期,就开始出现双音节的词。到了元明清时期,北方话已经开始在实际语言的使用中间占主导地位了。一大批白话文著作,特别是明清小说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在这个阶段,双音节词大量增加,并借鉴了一些蒙语、满语的词汇。一些特殊句型,如‘把’字句、‘被’字句也都出现了。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现代汉语这个阶段,是从上世纪‘五四运动’开始。五四运动主要的内容是要改革中国语言,将其从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在这个阶段,以北京音为代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就基本上形成了。这一时期,中文与外语也产生大量接触,产生了大量的欧化句式。”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世界上很多的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和土著人的语言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50%以上的语言很可能会在几代人之内消失。即使是渊源流长、底蕴深厚的中文在这样一个愈发国际化的环境中也需要更多努力进行推广和传承。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作为六种官方语言之一,新闻部将“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这一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但何勇表示,中文仍需要一个国际上的语言日。因此他呼吁中国政府设立一个“国际中文日”,在国际上进一步推动中文的普及、提高中文的地位,并借此传播中华文化。

何勇:“借着这个‘国际母语日’的机会,我向中国政府呼吁,我们现在有‘联合国中文日’,但这是联合国设立的一个纪念日,我们目前没有一个国际上的中文日。现在有不少语言,大的语言,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国际语言日,比如有国际法语日,国际俄语日,还有国际韩语日,我们中文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国际中文日’?大家在这一天,全球各地对中文感兴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我想这是一个推广中文传播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何勇表示,联合国自70年代开始设立了六种官方语言的教学项目。他认为,对于在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人来说,多语言技能、多文化意识十分必要,因此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促进对本国语言文化的理解。

何勇:“我们语言部开设六个官方语言的培训。我建议大家利用这个机会多学一些外语。学习这些语言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外语能力,还能增强对自己语言的理解。因为往往要通过学习外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语言。 ”

同时,何勇也希望更多的外国工作人员能够参与中文语言的学习。他表示,尤其对于印欧语系的学习者来说,中文的确很难,但是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何勇:“对于母语是印欧语系的人来说,中文的确比较难。针对美国人,美国外交学院将语言根据难度分成四类。其中最容易的语言是法语、西班牙语等。而中文、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是属于第四类,就是最难的那一类。母语为英语的人学法语、西班牙语需要600个小时达到熟练程度,而如果学习中文,则需2200小时达到熟练程度。在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动力、有兴趣。所以我们就会组织各种各样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书本。我们也采用多媒体手段,比如为外籍学员建立一个微信群,交流学习心得、学习资源,讨论语言问题,文化活动情况,我认为这是有效的方法。中文里面一般来说比较困难的就是两点。一个是声调。英文里面也用声调,但是它的声调不起辨义的作用,但是中文的声调是非常重要的,起辨义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是汉字。当然我们也想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他们,因为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是一幅图画,里面都有故事,我们的老师上课时都会讲汉字的故事。另外,我们还用技术手段,通过电脑、多媒体的方式教授汉字。很多学员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之后,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员说他们之所以来学中文是因为汉字之美。”

1999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联合国大会随后于2007年5月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文年”,以提高对各种语言问题的认识、动员各类伙伴和各种资源、支持在世界各地执行各种有利于语言多样性和语言多元化的战略和政策。

“国际母语日”是在语言多样性面临日益严峻威胁的时候确立的。语言是各类沟通的基础;正是沟通,使得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成为可能。今天,对世界多数地区的大部分社会而言,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就等于失去了文化传统,甚至是社会存亡发展的载体。

与此同时,人们愈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在发展、确保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对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实现全民优质教育、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知识型社会、保护文化遗产,以及调动政治意愿维持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立,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联合国中文语言教学组组长何勇。联合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