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寨卡病毒的有利武器——核辐照昆虫不育技术(6:08)

防控寨卡病毒的有利武器——核辐照昆虫不育技术(6:08)

下载

2015年下半年以来,巴西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该国某些地区罹患先天小头症的婴儿数量突然异常增加,这一现象被怀疑与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有关。由此,寨卡病毒这种此前鲜为人知的病毒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而防控寨卡病毒传播的关键是要控制传播这种病毒的蚊子的繁殖。在这一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的昆虫不育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黄莉玲的报道。

今年2月下旬,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来自12个国家的专家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会议,讨论有效防控寨卡病毒病的战略与具体技术。在这次会议上,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向巴西提供一台小型钴60辐照装置,这是利用昆虫不育技术压制蚊子群体的关键设备。

粮农组织与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表示,利用核技术防控农业害虫是和平利用核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梁劬:“利用电离射线辐照人工饲养的雄蚊子,破坏雄蚊子的生殖系统使其不育。这些不育的雄蚊子被大量地释放到野外后,会与野外雌蚊子进行正常的交配,但交配后雌蚊子所产下的卵则无法孵化,也无法产生出新的蚊子,这就达到了令其断子绝孙的目的。因此,应用该技术可以通过大幅度减少蚊子群体,从而阻断寨卡病毒病的传播。”

国际原子能机构此次向巴西提供的小型钴60辐照装置将能够使巴西的一个非营利昆虫不育技术中心每周生产多达1200万只不育的雄性伊蚊,释放到巴西受寨卡病毒影响最为严重的15个市镇,覆盖75万人口。

联合司司长梁劬表示,由于传播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也会传播其他病毒,通过昆虫不育技术控制伊蚊也有助于防控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他同时指出,在防蚊控蚊的过程中,昆虫不育技术应与消除滋生蚊虫的积水等其他传统灭蚊手段相结合。

梁劬:“由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原因,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例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日趋严重。另外,传统防治技术,如杀虫剂灭杀,也因蚊子抗药性不断增大,而使化学灭杀的防治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些情况下,传统的灭杀蚊子技术与昆虫不育技术以及其他的防治技术综合使用,完全可以有效地、可持续地压制、消灭蚊子群体,从而就可以有效地防控由虫媒传播的各种疾病。”

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自196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昆虫不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全球有二十多个国家在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在运用这一技术。但是,以往的成功经验主要集中于防治苍蝇类的害虫方面,在应对蚊子方面,目前存在着一些技术挑战。

梁劬:“昆虫不育技术在防治农业重要昆虫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尤其是在防治果蝇、螺旋蝇、采采蝇上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昆虫不育技术在蚊虫控制上的应用就相对困难一些。主要挑战就是蚊子的体积小,不好饲养,而且与其他昆虫相比,蚊子是无处不在。经过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近些年的努力,在大量饲养上已经取得了成功。”

image
粮农组织与原子能机构位于塞伯斯多夫的农业与生物科技实验室从1964年起一直致力于利用核技术防控农业害虫。粮农组织图片
梁劬指出,在蚊子的不育技术方面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大规模人工饲养的蚊子的雌雄分离。因为雌蚊子会咬人并传播疾病,所以只能释放经辐照后的不育雄虫,但如何在饲养过程中将雌雄蚊子分开就成了很重要的技术环节。

梁劬:“目前我们团队的科学家是利用雌雄蚊子蛹的体积大小不同,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分离。这种用人工物理分离的办法工作量极大,只可以用于每星期释放几百万只蚊子规模的实地应用。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正与13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在遗传学上雌雄可分离的品系,以便能够大规模应用该技术。这种遗传学的方法已经在地中海果蝇上获得成功。我们团队已经成功地培育出雌雄果蝇温度敏感性不同的品系。雌性果蝇的卵在较高的温度下全部致死,而雄性果蝇则正常存活,从而达到每周可以获得几亿甚至上百亿只的不育雄虫,以用于大规模释放。”

粮农组织与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表示,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有希望在近几年内完全突破分离雌雄蚊子的技术瓶颈,从而实现利用昆虫不育技术大规模压制蚊子群体的防控目的。

黄莉玲,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Photo Credit
在实验室繁殖中的蚊子幼虫。粮农组织图片